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读长江流域图和东北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的龙头,简要分析其成为“龙头”的原因:

(2)左图中城市分布的特点 ,长江发源地所在地区的典型自然环境特征是

(3)右图中的山脉A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请你试举一例。

(4)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率高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主要原因:

(5)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依赖于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创新产业。请借鉴经验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出谋划策

【答案】(1)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港口,也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2)沿江分布 高寒

(3)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分界线。

(4)东北地区较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广人稀,人均粮食占有量高。

(5)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更新设备;引进人才、提高生产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回答一方面即可)

【解析】

(1)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因为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港口,也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2)左图中城市分布的特点是沿江分布,长江发源地所在地区是青藏地区,这里的典型自然环境特征是高寒。

(3)右图中的山脉A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大兴安岭;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也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等。

(4)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率高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主要原因东北地区较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粮食占有量高。

(5)东北地区要振兴老工业基地,就要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更新设备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昼与夜示意图”.人们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据图完成后面小题:

(1)图示甲地(  )
A.正迎来曙光
B.正送走落日
C.时值正午
D.时值子夜
(2)在该图中(  )
A.太阳正好直射在赤道地区
B.北京的天还没亮呢
C.南极地区笼罩在黑夜之中
D.对全球来说,白昼范围大于黑夜范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黄河、长江都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有

A. 青海、西藏和青藏高原

B. 四川、甘肃和四川盆地

C. 青海、四川和青藏高原

D. 青海、甘肃和黄土高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世界地理简图”,完成后面小题:

(1)图中表示南美洲的字母是(  )
A.a
B.b
C.c
D.d
(2)图中表示印度洋的字母是(  )
A.g
B.h
C.i
D.j
(3)图中a、b两大洲的陆上界线是(  )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基尔运河
D.京杭运河
(4)图中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
A.a
B.d
C.e
D.f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阅读“中国局部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促进A地区社会经济的更快发展,我国建成了①铁路。
(2)图中阴影部分是我国重要江河的源地 , 它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被称为“中华水塔”。为了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采取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休牧育草 B.大力毁林开荒种田
C.退耕还林还草 D.全面禁猎、禁采砂金
(3)A区域是我国重要的(填温带草原或高寒)牧区;B地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
(4)那曲与南京纬度相当,但气温差异较大,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地区与传统民居对应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窑洞
B.华北平原﹣﹣竹楼
C.青藏高原﹣﹣冰屋
D.云贵高原﹣﹣蒙古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的内海有( )

A.渤海、黄海 B.黄海、东海

C.东海、南海 D.渤海,琼州海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截至2016年2月13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入京水量累计超过10亿立方米,初步缓解了北京市供水不足的燃眉之急,读“南水北调工程中线路线图”,回答下面小题:

1阴影部分中,A省区名称、B省区简称分别是( )

A. 河南省、皖 B. 河北省、晋

C. 湖北省、冀 D. 河南省、冀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能够缓解用水紧张的区域是( )

A. 云贵高原 B. 华北平原 C. 东北平原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示意“中国三大自然分区”,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中国三大自然分区名称。说一说青藏地区农作物分布特点。

(2)列举长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