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结合下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1】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下列关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线以北耕地以水田为主

B. 该线以南居民以面食为主

C. 该线以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

D. 该线以北一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

2】(小题2)右图中关于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地位于长白山区是以水田为主的耕地 B. ②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以草地为主

C. ③地位于华北平原以林地为主 D. ④地位于长江以南属于难利用的土地

【答案】

1 D

2 B

【解析】

试题

1】秦岭淮河线是我国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该线以北的地区,降水少,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种植小麦,居民以面食为主;该线是800mm等降水量的分界线,该线以北的地区年降水量小于800mm,该线以南的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该线还是我国一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该线以北一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该线以南一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故本题选D

2地位于长白山区是我国的重要的林业基地,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A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该地主要以以草地为主,B正确;地位于华北平原,属于难利用的土地,C错;地位于长江以南是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故本题选B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海域辽阔,大小岛屿都是我国神圣的领土.为了加强对南海海域的管理,我国于今年7月24日在海南省特设立了三沙市.读我国南海海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点中,点是我国的最南端,属于带.
(2)图中所示的邻国中既与我国隔南海相望又是我国陆上邻国的是 , 该国与图中所示的(省区)接壤,该省区的省会是
(3)黄岩岛是我国神圣的领土,它与(邻国)相邻,该国是我国的邻国之一.
(4)海南省与(简称)隔海峡相望,该海峡属于我国的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1年以来,我国先后时计划生育政策做出“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的调整。下图示意1987~2015年我国人口总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下列关于1987~2015年我国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B. 人口数量缓慢下降

C. 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

D. 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22011年以来,我国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口的是(

A. 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B. 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C. 大幅度增加人口数量

D. 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亚洲地势高低起伏的两个重要标志是( )

A. 珠穆朗玛峰、死海 B. 乞拉朋齐、里海 C. 珠穆朗玛峰、里海 D. 乞拉朋齐、红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长江有关图片后回答:
(1)《长江之歌》里有句歌词:“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如果这里的高山和大海代表长江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洋,那它们分别是
A.巴颜喀拉山,东海
B.唐古拉山,渤海
C.巴颜喀拉山,渤海
D.唐古拉山,东海
(2)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重要战役主要有血战湘江、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其中提到的湘江位于长江水系中的(上、中、下)游河段.湘江属于(内、外)流河.
(3)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频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夏季降水量丰富,雨季长.
B.支流众多,河湖密布.
C.筑堤圈地,围湖造田,上中游山区森林破坏严重.
D.河道弯曲,地势低洼.
(4)图中甲、乙两图分别表示长江干流不同河段的景观,其中最有利于航运的是图;乙图山高谷深,它反映的是长江(上、中、下)游河段的特征,该河段水能资源非常丰富的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做法易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 用液化石油气代替煤生火做饭 B. 在公路两边建绿化带

C. 烧掉秸杆,用秸杆灰肥田 D. 限制汽车尾气排放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秦岭-淮河一线大致通哪些界线相一致

①1月0℃等温线 ②7月0℃等温线

③400mm年等降水量线 ④800mm年等降水量线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大洲、大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洲、B洲、C洲。
(2)图中C大洲分布着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
(3)图中C与E两洲的分界线是运河。图中A与B两洲的分界线是运河。
(4)图中F是洋(面积最大),该大洋周围多火山、地震。
(5)图中被赤道从其中部穿过的大洲是(填字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