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丁表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丁是________地区,乙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分界线是________,丙地区的耕地类型主要是________,丁地区的植被类型主要是________。
(2)③④所在地是我国的两个省级行政区域。③省区的行政中心是________,④省区的简称是________。
(3)②是________山脉,山脉以北为________盆地。
(4)丙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为_______气候,丁地区的西部水力资源为什么十分丰富。_____
【答案】南方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旱地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武汉 晋 昆仑 塔里木 温带季风 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解析】
(1)甲乙丙丁代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甲为西北地区,乙为青藏地区,丙为北方地区,丁为南方地区。乙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也就是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具体为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丙地区为北方地区主要的耕地类型为旱地,丁地区为南方地区植被类型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③位湖北省,行政中心为武汉,④为山西省,简称为晋。
(3)②是昆仑山脉,山脉以北为我国面积最大的塔里木盆地。
(4)丙地区为北方地区,气候类型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分析水能丰富的原因从水量和落差两个角度作答即可。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字母所代表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
A地区,B地区,C地区,D地区。
(2)A地区主要的耕地类型是 , 主要的糖料作物是。
(3)B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4)C地区主要位于我国的第阶梯。
(5)A,B地区的划分界限大致以(山脉)、(河流)一线为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学校开展“水土流失与植被的关系探究”研究性学习,读左图黄河流域示意图、右图水土流失与植被关系实验图及材料,完成活动报告。
材料:历史上,黄土高原曾经植被繁茂,沟壑稀少。后来,植被逐渐遭到破坏,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形成了如今千沟万壑的景观。
(1)【观察发现】左图中的两瓶水,浑浊的是瓶,反映水中泥沙含量 , 该水样取自黄河(上、中)游河段 。
(2)【实验探究】观察右图得出结论:同等降雨量、同等坡度下,甲地表植被茂密,水土流失;乙地表植被 , 水土流失多.观察比较:左图中水样A与右图(甲或乙)实验现象相似.
(3)【联系实际】黄河中游流经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该地区地表呈现的景观。
(4)【提出对策】为了保持水土,可采用的措施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世界地图”和“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下列小题:
(1)B国与C国大多数人口都分布在________,都有优质的___________矿出口。
(2)D国亚洲部分南部多山,但西伯利亚大铁路却沿南部山区修建,其原因是:__________
(3)请从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两方面说明A地区乳畜业发达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4)与“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相符合的是________(A\B\C\D),气候类型名称是________,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我国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或字母所代表地理事物的名称:
山脉:D;高原:E;盆地:②;平原:④。
(2)下面是小云和她的同学暑假期间到我国不同地区观光旅游所拍摄的照片,根据照片及相关介绍回答下列问题:
Ⅰ、小云所说的“雪域高原”指的是高原;
Ⅱ、小军看到的美丽草原位于高原,当地是我国族(少数民族)的聚居区。
Ⅲ、小红所到的“鱼米之乡”位于我国的平原,该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区域①和区域②的分界线,同时也是( )
A.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D.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2)下列说法都符合区域①的是( )
①冬季河流结冰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③年降水量多于800毫米 ④农田多以旱地为主 ⑤主要种植小麦﹑柑橘等 ⑥民居屋顶坡度较小 ⑦交通运输以陆路为主
A.①④⑥⑦
B.①④⑤⑥
C.②③⑥⑦
D.①③⑥⑦
(3)下图景观最可能出现在( )
A.区域①
B.区域②
C.区域③
D.区域④
(4)区域①和区域③划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 )
A.行政因素
B.地形因素
C.经济因素
D.气候因素
(5)2008年1月我国南方地区部分省份受到雪灾的影响,下列四幅图中,反映区域②气候特征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