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图为地球局部经纬网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对A地半球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北半球 西半球 B. 南半球 西半球
C. 北半球 东半球 D. 南半球 东半球
【2】图中B地位于A地的方向是
A. 南方 B. 北方
C. 西北方 D. 东南方
【答案】
【1】A
【2】D
【解析】
【1】我们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划分为南北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我们通常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将地球划分为东西半球,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据图可知:A点的坐标为(30°W,80°N),因此该点位于北半球和西半球,故本题选A。
【2】地图上定向的方法很多,对于一般地图,通常是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向,一般来说,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来确定方向,据图可知:B点的坐标为(5°E,70°N),因此图中B地位于A地的东南方向,故本题选D。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经纬线描述,错误的是 ( )
①所有的纬线长度都相等 ②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③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④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⑤纬度的最大值是180° ⑥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A、①③⑤⑥ B、②④⑤⑥
C、②③⑥ D、①④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山山脚下的温度为26摄氏度,山顶的温度为14摄氏度,那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得出这座山的相对高度是( )米.
A. 600 B. 1000
C. 200 D. 20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B、D两省名称:B ,D
(2)A省(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是 ;C省(区)简称是 。
(3)图中北回归线穿过的岛屿是 岛。
(4)在A、B、C、D四个省区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民族个数最多的是 。
(5)图中的人口地理界线的两个端点是 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原创)下图为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
①地广人稀 ②气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 ④矿产丰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
①气温较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 ④经济相对发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相关材料和地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于2010年3月4日
从海南三亚起航,连续航行8100千米后,顺利到达索马里附近海域实施护航。
(1)护航编队依次经过南海, 海峡, 洋,最后到达索马里附近海域。
(2)有了中国海军的护航,法国商人放心地从世界石油储量最大的B国 进口了石油,油轮从A 湾出发,依次经过C 海峡,阿拉伯海,红海,D 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F 洋,最后到达法国。
(3)如果往西欧的油轮吨位太大不能通过苏伊士运河,则只能绕道非洲南端 (地名)
(4)法国商人在途经D运河所在的E国时,又顺便购买了一批E国出口量最多的 (农产品),该农产品主要分布在 河谷地和三角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北京集中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众多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这体现了北京是我国的
A.政治中心 B.经济中心 C.文化中心 D.交通中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列材料和图,请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 近年北京市提出了“3+2”首都经济圈及“一轴、两核、三区”为框架的京津冀都市圈发展战略构想,并称为“京三角”。它与“长三角”“珠三角”一起,并列为中国三大经济圈。
(1)图丙铁路线③与图甲中的 (写字母及铁路线名称)为同一条铁路线。
(2)有人说城市②发达的钢铁工业是建立在本地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这种说法对不对?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
(3)图甲中山脉d西侧的省级行政单位的中心是 。
(4)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上述三幅图中的 。(写字母及工业基地名称)
(5)图丙所示地区农业发达。棉花、甘蔗、甜菜和水稻等农作物中,最适宜在该地区种植的是 、 。除气温高、热量充足外,本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其他气候条件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