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读下图我国工业基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位于我国对外开放前沿阵地,利用侨乡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以轻工业为主的是( )

A. B. C. D.

2③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不利条件是( )

A. 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B. 工业基础薄弱

C. 交通条件落后 D. 劳动力不足

【答案】

1D

2A

【解析】试题分析:

1】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位于本区的经济特区有深圳和珠海.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该地区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政策的优惠及人文因素的优势,重点发展了外向型经济.

解:地为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是著名的侨乡,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该地区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利用侨乡优势,重点发展了外向型经济,以轻工业为主.

故选:D

2】读图可得,是辽中南工业基地,是京津唐工业基地,是沪宁杭工业基地,是珠江三角洲.

解:沪宁杭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有:工业基础和科技力量雄厚,消费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等,不利条件是煤铁资源缺乏.

故选:A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黄河水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_   山,呈巨大的“几”字形,受   因素影响曲折东流入   

(2)黄河中游流经土质疏松的A    (填地形区).一遇暴雨大量泥沙沿着支流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   最大的河流

(3)黄河进入下游B   平原地区后,形成“地上河”

(4)治理黄河的关键是   ,根本措施在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林地很少的地区是(

A.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B.东南山区和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D.东北山区和西北地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图为我国山西省南部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图中地适宜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是 ,丙适宜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是 ,该区域主要粮食作物是

2图中②③两点之间理论上的温差大约为 ,试从流速和含沙量角度描述②③段河流水文特征

3为加快图示区域城镇化建设,计划把图中三个村庄合并为一个城镇,在城镇选址上,甲乙丙三处最理想的是 ,据图示信息从自然方面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近年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居民网购的热情不断升温,家住高安的明明从网上购买了一件物品,寄件地址为“江西省高安市碧落路31号”,请问地址中的高安市是我国的哪级行政区(

A.省级 B.乡镇级 C地区级 D.县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三国演义》主题曲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这句话说明对河流流向起决定作用的是(

A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

B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C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较小

D山区面积广大,地形类型单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亚洲地形的特点是以

A山地、高原为主 B山地为主

C平原为主 D盆地为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阶段,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传统型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的历史性转变

材料二: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亿,本世纪30年代中期将达到4亿,占人口的比例将从目前的提高到;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2012年比上年减少345万人,预计2023年以后,年均将减少800万人

材料三: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单独两孩政策﹣﹣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是新时期我国人口政策的重大调整完善,备受社会关注

材料四:2015年12月2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草案.草案提出自2016年1月1日起全国统一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独生子女政策已成为历史

材料五:中国人口分布图

(1)据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2)现阶段,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为什么我国每年新增的人口数量依然较大?  

(3)现阶段,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使得“世界7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5年.这一转变得益于我国把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4)结合材料二回答:人口增长过慢,会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哪些问题?   

(5)我国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