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试依据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硫元素的核电荷数是16;氯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填数值).
(2)核电荷数为12的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填“失去”或“得到”)两个电子后,形成的粒子的符号是Mg2+,此时它的核外电子排布与Ne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分析 (1)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解答;
根据元素周期律:同一纵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进行解答;
(2)根据离子符号的表示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电荷数及电性,及离子示意图找出相同的结构,进行解答;

解答 解:(1)根据元素周期律: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序数的逐渐递增,硫元素的核电荷数介于15与17 之间;所以硫元素的核电荷数z=16;
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得 17=2+8+y,则y=7;
(2)根据离子符号的表示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电荷数及电性,所以核电荷数为12的元素的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后,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离子的符号为Mg2+;与其离子示意图相同的结构的元素为:Ne;
故答案为:Mg2+;  Ne;
答案:
(1)16     7
(2)失去   Mg2+Ne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展示的关于“温室效应研究”课题的部分资料及图片.
温室气体还有哪些?
人类的哪些活动造成大气温室气体增多?
怎样才能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从而减缓地球的温室效应?
什么是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怎么来的?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氟氯烃、甲烷、二氧化氮等温室气体(其中主要是CO2),像玻璃罩一样,紧紧地罩在我们的上空,使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热量无法逸散,从而使气候圈增温的现象.
目前,产生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以及森林大火等,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1)该研究性学习小组,采用图①装置制备CO2气体,却始终收集不到气体,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长颈漏斗未插入液面以下
(2)图②所示装置可以用于模拟研究甲烷气体产生温室效应的情况,该小组需要定时观测并记录的数据是什么?温度计的读数
(3)该小组用图③所示装置进行CO2产生温室效应的模拟研究,在左侧集气瓶中盛放CO2气体,右侧集气瓶中应盛放什么气体?实验一段时间后,当观察到什么现象时才可以证明CO2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
空气;植物油a端下降,b端上升
(4)温室效应正日益加剧,请你谈谈中学生能为减缓温室效应做些什么?少坐汽车多步行或骑自行车,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或随手关灯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根据若图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①写出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frac{\underline{\;通电\;}}{\;}$2H2↑+O2↑.
②左侧试管产生的气体的化学式为H2,右侧试管产生的气体的化学式为O2,二者体积比是2:1.
③左侧试管产生的气体在右侧试管产生的气体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H2+O2$\frac{\underline{\;点燃\;}}{\;}$2H2O.
(2)将喷有紫色石蕊试液的纸花,放入集气瓶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小花由紫变红.
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CO2+H2O=H2CO3
(3)写出C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Fe+2O2$\frac{\underline{\;点燃\;}}{\;}$Fe3O4,反应现象为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其中水的作用为防止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4)河水经过D装置后得到的水是混合物(填“纯净物”或“混合物”).D装置中小卵石、石英砂的作用是过滤,而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
(5)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
A.水体污染会危害人体健康          B.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
C.工业废水经过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D.禁止使用农药、化肥,以免造成水体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生铁B.洁净的空气C.冰水混合物D.澄清石灰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同学们在探究碱溶液与酚酞溶液作用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如图),溶液变成了红色,但是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为此某化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甲:可能是酚酞溶液变质的缘故
乙: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丙:可能是氢氧化钠与酚酞混合后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的缘故
丁: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有关
【查阅资料】酚酞是一种常用酸碱指示剂,遇碱性溶液(例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等溶液)均能变红.
【讨论分析】①甲同学提出猜想后,很快被小组同学否定了,其理由是若酚酞试剂变质,就不可能出现遇氢氧化钠溶液变红的现象.
②经过认真思考,大家认为乙同学的猜想也不正确,其理由是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可使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设计】③为验证丙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小组同学为了解决“空气中氧气”的问题,做了如下实验,请完成表中内容.
实验步骤实验目的现象结论
①用煮沸过的蒸馏水配制某氢氧化钠溶液.     溶液先变成红色,一会儿红色又消失.
丙同学的猜想不正确.
②取少量上述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然后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
【试验方法】④为验证丁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请回答有关问题.
方案一:分别配制不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各取少量并滴加2滴酚酞溶液.
现象和结论:质量分数小的溶液中红色不消失,质量分数大的溶液中红色会消失,则证明与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有关
方案二:将滴有酚酞溶液且质量分数大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或做对比实验,取质量分数大的NaOH溶液加水稀释后,滴入酚酞溶液
现象和结论:出现红色且不褪去,结论同上.
(2)李老师在指导学生记忆化学方程式时指出很多反应可以归纳,如:氧化铜、氢氧化铜、碳酸铜等与硫酸反应时生成物中都含有硫酸铜和水.
同学们兴趣很高,也进行了归纳,甲物质与盐酸反应生成物中有NaCl和H2O,甲物质可以是NaOH和Na2CO3(请填两种不同类别物质的化学式);上述转化过程中,属于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OH+HCl═NaCl+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请你根据以下实验要求从中选出所需合适仪器的编号,并写在横线上.

(1)写出仪器的名称:a量筒;b烧杯;d酒精灯;f漏斗.
(2)仪器b不能(能/不能)直接加热,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
(3)给物质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时先预热,再集中加热.给液体加热,盛放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frac{1}{3}$,试管与桌面成45°角,试管口不能对着人.给固体加热,试管口应向下倾斜.
(4)过滤操作是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方法.过滤时除了铁架台(带铁圈)外,还需要上面仪器中的b和f(写编号),此外还需要的仪器是玻璃棒,此仪器在过滤操作中的作用是引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将暗紫色(或紫红色)的固体A加热,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B;取淡黄色粉末C点燃放放入B中,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试回答:
(1)写出上述物质的名称:A高锰酸钾,B氧气,C硫,D二氧化硫;
(2)写出上述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高锰酸钾$\stackrel{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硫+氧气$\stackrel{点燃}{→}$二氧化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如图1的实验装置:

(1)写出带有标号的仪器名称:①长颈漏斗;②水槽
(2)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填字母,下同),收集装置是D.
(3)在实验室制取CO2的实验装置中,F装置相对于B装置具有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小伟又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①写出甲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②小伟观察到乙试管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请写出所有可能使其变红的原因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有关金属材料的叙述不确的是(  )
A.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含碳量不同
B.铝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膜不易生锈
C.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属于纯净物
D.铜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但在潮湿的空气中也会生锈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