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他们观察蜡烛的燃烧,得出下列结论。请回答:
哪些是不需要燃烧就能观察到的现象(填字母)            
哪些是需要燃烧才能观察到的现象(填字母)             
a.自顶端起约1cm以内的烛体是温的、柔软且易塑型;
b.原料是半透明、微臭、无味白色固体;
c.蜡烛顶端、烛心底部周围有无色液体,呈碗状存在
d.一白色烛心贯穿中轴,并延长至蜡烛顶1cm
e.形状圆柱形,顶部为圆锥形尖出f.烛心周围和烛焰上端呈明亮的黄色
g.吹熄后,见烛心周围有白烟上升,并慢慢消失h.质软,可用指甲刮出痕迹;
i.若风吹至蜡烛一边;另一边碗形顶端的蜡烛将熔成液体并沿烛体落下;
j.如受空气流的影响,火焰会闪动,且生出黑烟。
除此之外,燃烧时你还观察到的现象有(写两点)             
(2)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他们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                                
A.反复试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固体物质的原因
(1)b d e h ;a c f g I j;火焰分三层、最外层最亮、熄灭后液体逐渐凝固等(2)C
(1)不需要燃烧就能观察到的现象,一般指的是蜡烛的物理性质.故答案为b d e h ;燃烧时的现象一般是化学变化时出现的现象,出现火焰时的外在表象.故答案为a c f g I j;
结合实验室酒精灯火焰的一些现象写一些叙述中没有的现象.如:火焰分三层、最外层最亮、熄灭后液体逐渐凝固等。
(2)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实验现象,就是进行对比实验,做法正确.不合题意;
B、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做法正确,不合题意;
C、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就是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做法错误,符合题意;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就是咨询老师,做法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4分)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用下图装置进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当燃烧停止,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体积的70%。请回答:

(1)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能进入集气瓶的原因是                  
(2)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        %。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其容积的70%,根据空气的组成可推出减少的气体中有氮气。 
【发现问题】氮气是怎么减少的呢?
【作山假设】氮气与镁条反应而减少。
【查阅资料】镁条在氮气中能燃烧,产物为氮化镁(Mg3N2)固体。请你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氮化镁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小欣同学在做完“探究铜绿的性质”实验后,要填写如下实验报告,请你协助她。
实验目的:探究铜绿的性质
实验用品:(略)
实验过程及现象记录:
(1)观察铜绿的颜色和状态等物理性质:铜绿是绿色粉末;
(2)将铜绿粉末用药匙分别加到两支试管中;
(3)用胶头滴管向一支试管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观察到铜绿逐渐溶解,溶液呈蓝色,同时有大量
产生;
(4)将另一支试管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绿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试管口有     出现。
结论:请你根据以上现象的描述总结出铜绿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各一要条,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
小欣同学查阅资料后得知:铜绿在加热时还会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她猜想该气体可能是①氧气  ②二氧化碳 ③一氧化碳中的一种。请你根据化学的规律确定该气体是           (填序号)      ,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写出设计这个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初三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做“对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课题时,对收集呼出气体的方法进行研究,他们将集气瓶盛满水,塞上带长短两根导管的双孔橡皮塞,如图,打开A、B两端的止水夹,在A端向瓶内吹气,待水全部排出后,关闭A、B两端的止水夹,即收集到一瓶呼出 的气体。

(1)能否从B端向瓶内吹气?        ,理由是                       
(2)请你设计一种不需要打开橡皮塞便能向瓶内加入澄清石灰水的简便方法(可选择你所需要的用品)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某同学探究动物的呼吸作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中小白鼠的生命活动,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经数小时后发现                     ,U形管的液面A处          ,B处          。实验结束后,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放小白鼠瓶中,发现                     。该实验说明动物吸入          ,呼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5分)实验室常用饱和亚硝酸钠与氯化铵溶液反应制取纯净的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NO2+NH4Cl=NaCl+N2+2H2O(此反应是放热反应),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试回答:

(1)装置中A部分的分液漏斗与蒸馏瓶之间连接的导管所起的作用是             (填编号)
A.防止NaNO2饱和溶液蒸发
B.保证实验装置不漏气
C.使NaNO2饱和溶液容易滴下
(2)B部分的作用是               (填编号)
A.冷凝                  
B.冷却氮气                   
C.缓冲氮气流
(3)加入药品前必须进行的一个实验步骤是                        ,加热片刻后,即应移去酒精灯以防反应物冲出,其原因是                                            
(4)收集N2最适宜的方法是                      (填编号)
A.用排气法收集在集气瓶中
B.用排水法收集在集气瓶中
C.直接收集在气球或塑料袋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某同学设计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试回答:

(l)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               ,你的改进方法是                      
(2)实验过程中,图中A处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B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9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放入食盐水中(如图,装置气密性良好),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请你一起参与分析,并完成后续实验设计。

【观察现象】①装置中右侧导管中的液面升高。
②铁钉生锈,试管底部有黑色固体物质。
【提出问题】导管中液体为何升高?黑色固体物质又是什么?
【理论分析】小组同学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得知,液面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猜想与假设】小组中的小明同学猜测该黑色固体可能含有:①________,②Fe2O3,③FeCl3,④C四种物质。
【分析与验证】小组同学根据小明的四种猜测做了以下分析:
(1)小红同学认为不可能含有氯化铁,该结论得到小组同学的认可,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2)小强同学想证明是否含有碳,他设计了下列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试管取少量黑色固体,滴加足量稀盐酸一定含有碳
 
 
(3)小组同学不能确定是否含有铁,请你帮他们设计方案进行确认: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你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
 
 
【知识链接】相信你一定在家中做过铁钉分别在水以及食盐水中生锈的实验,你的结论之一是铁钉在________(填“水”或“食盐水”)中生锈快。
【反思】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写一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问答题

(5分)小兵在一本参考书上发现,镁居然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于是他迫不及待的做起了这个实验: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粉末和一种黑色粉末。
⑴根据实验现象,我能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个实验还引发了我对过去某些知识的反思,从而有些新的发现: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