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已知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继续通CO2气体,溶液由浑浊又变澄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某化学兴趣小组由此欲探究CO2与NaOH溶液反应后的溶质组成。
(提出问题)CO2与NaOH溶液反应后的溶质由哪些物质组成?
(查阅资料)
①NaHCO3+NaOH=Na2CO3+H2O
②盐酸滴入碳酸钠溶液中,实际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反应:Na2CO3+HCl=NaCl+NaHCO3
第二步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
(提出猜想)
猜想1:溶质为Na2CO3
猜想2:溶质为NaHCO3
猜想3:溶质为_______ (填化学式,下同)
猜想4:溶质为_______
(实验方案)
Ⅰ.甲组同学为确定CO2与NaOH溶液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组成,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1)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溶质为_______。
(2)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若无白色沉淀生成,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溶质为_______。
(3)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溶质为_______。
Ⅱ.乙组同学根据甲组同学的猜想,通过定量分析绘制出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示意图,请根据图象确定溶质成分。
ANa2CO3 B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
【答案】CO2+Ca(OH)2 = CaCO3↓+ H2O ;CaCO3+H2O+CO2=Ca(HCO3)2 Na2CO3、NaHCO3 NaOH、Na2CO3 Na2CO3或NaOH和Na2CO3 NaHCO3 Na2CO3和NaHCO3 NaHCO3 NaOH、Na2CO3 Na2CO3、NaHCO3
【解析】
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向变浑浊的石灰水继续通CO2气体,溶液由浑浊又变澄清,是因为二氧化碳、水和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的碳酸氢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 = CaCO3↓+ H2O ;CaCO3+H2O+CO2=Ca(HCO3)2。
2、[提出猜想]
如果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反应生成碳酸钠,则溶质为Na2CO3,猜想1:溶质为Na2CO3;
如果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反应最后生成NaHCO3,则溶质为NaHCO3,猜想2:溶质为NaHCO3;
如果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反应生成碳酸钠,且部分碳酸钠转化为碳酸氢钠,则溶质为Na2CO3、NaHCO3,猜想3:溶质为Na2CO3、NaHCO3;
如果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与碳酸钠反应,反应生成碳酸钠,溶液还有末参与反应的氢氧化钠,则溶质为NaOH、Na2CO3,猜想4:溶质为NaOH、Na2CO3。
3、[实验方案]
Ⅰ.(1)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溶液中有碳酸钠,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溶液中无碳酸氢钠,也可能有氢氧化钠,因此溶质为Na2CO3或NaOH和Na2CO3。
(2)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若无白色沉淀生成,则溶液中无碳酸钠,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溶液中有碳酸氢钠,有碳酸氢钠就不可能有氢氧化钠,因此溶质为NaHCO3。
(3)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溶液中有碳酸钠,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溶液中有碳酸氢钠,有碳酸氢钠就不可能有氢氧化钠,因此溶质为Na2CO3和NaHCO3。
Ⅱ.根据图象确定溶质成分。
B、图中曲线从0点出发,说明滴加稀盐酸立即产生气体,则溶液中没有氢氧化钠,也没有碳酸钠,溶质只有NaHCO3;
C、从图中曲线分析,滴加较多的稀盐酸后才有气体产生,则溶液中没有碳酸氢钠,只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当氢氧化钠被消耗完,碳酸钠转化为碳酸氢钠时,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才有气体产生,溶质有NaOH、Na2CO3;
D、从图中曲线分析,滴加少量稀盐酸反应就有气体产生,说明溶液中有少量的碳酸钠和较多的碳酸氢钠,有碳酸氢钠就不可能有氢氧化钠,当碳酸钠转化为碳酸氢钠时,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有气体产生,溶质有Na2CO3、NaHCO3。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兴趣小组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如图1所示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开始,打开并调试好传感器和数据设备,用酒精灯将足量红磷点燃,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各传感器测得的数据如图2所示,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表示该段时间内气体压强、温度、氧气浓度对应的变化情况。
(1)写出红磷燃烧的方程式______。
(2)根据图2中压强变化曲线,bc段压强升高的原因是______。实验结束打开活塞的过程中,压强曲线对应的线段是______(填字母)。
A bc B cd C de D ef
(3)图2中X曲线表示的是______(填“温度”或“氧气浓度”)变化情况。
(4)实验结束测得装置内氧气浓度为8.85%,后改用足量的白磷实验测得氧气浓度为3.21%。
①白磷燃烧和红磷燃烧有类似的现象,写出白磷燃烧的现象______。
②采用教材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改用白磷能使测定结果较准确的原因是______。
③根据实验结果,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干电池的结构示意图,请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l)碳棒(主要成分是石墨)可用作干电池的电极,说明石墨具有_____________性。
(2)把NH4Cl配制成溶液,并结合下表填空。
①通过观察上表可知,NH4Cl溶液的 pH___________(填“>”“<”或者“=”)7。
②上表中属于碱性氮肥的是____________。
(3)干电池中用到了铜和锌两种金属,请你写出一种证明两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案,(写操作和现象)___________。
溶液 | K2SO4 溶液 | NH4Cl 溶液 | 氨水 | K2CO3 溶液 |
加入紫色石蕊溶液 | 紫色 | 红色 | 蓝色 | 蓝色 |
(4)干电池的材料很多可以回收利用。例如:回收的二氧化锰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所起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 干电池中的锌壳可以回收用于实验室制取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部分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干燥的氧气,所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_____(填字母序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用F进行CO2性质探究实验时,先关闭K1和K2,加热c一段时间后再通入CO2,观察到b、d中纸花均不变色。再打开K2,d中纸花逐渐变_____,由此证明了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若打开K1,还可以证明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
(3)用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使用长颈漏斗的好处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甲>乙
B.将t1℃时甲、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t3℃时甲的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水的方法
D.将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量水后,析出溶质的质量:甲>乙>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稀硫酸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至过量
B.向一定量的盐酸和硫酸镁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C.将足量镁和锌金属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
D.在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硝酸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钠固体,充分搅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A是人体胃液中帮助消化的物质,B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1)D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2)A转化为E的反应基本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
(3)写出物质B转化为H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2Fe3+和3N中的“3”都表示微粒的个数
B.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
C.Al3+、H+和Fe2+表示的微粒都带正电荷
D.碳-14(14C)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某学校食堂的早餐提供:鸡蛋、小米粥、鲜肉包、馒头及面条,请你从均衡营养的角度建议食堂增加含___的食物(填序号)。
A 蛋白质 B 油脂 C 糖类 D 维生素
(2)如图中所标示自行车的各部件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填标号)。
(3)甲醛(CH3OH)有毒,误饮可使眼睛失明,甚至令人死亡,最新研究证明,用氨气(NH3)处理含有甲醛的工业废水,可使其转变成无毒的物质,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CH3OH+12O2+6NH33X+5CO2+19H2O,则X的化学式为____。
(4)丙烷(C3H8)是家用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和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生成物相同,请写出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