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g硝酸钾溶液在20g水中,欲使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10%,可采用的方法有   

[  ]

A.加水80g           B.加水160g

C.加5%的硝酸钾溶液100g   D.加5%的硝酸钾溶液200g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硝酸钾是农业上常用的一种化肥,能够使农作物枝叶繁茂、增强抗倒伏、抗病虫害的能力,硝酸钾属于化肥中的
复合肥
复合肥
.硝酸钾与任何酸、碱、盐都不会发生复分解反应,其原因是
钾盐、硝酸盐都易溶于水或不可能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钾盐、硝酸盐都易溶于水或不可能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1)为了探究硝酸钾固体在水中溶解质量多少的影响因素,某研究小组开展了以下的探究活动,请你根据实验数据归纳出结论.
实验一:KNO3在20℃水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
水的质量(g) 10 50 100
KNO3的质量(g) 3.2 15.8 31.6
结论:当
温度
温度
相同时,水的质量越多,溶解KNO3的质量越多.
实验二:KNO3在20g水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
温度(℃) 20 40 60
KNO3的质量(g) 6.3 12.8 22.0
结论:当水的质量相同时,
温度越高,溶解KNO3的质量越多
温度越高,溶解KNO3的质量越多

讨论:如果是气体物质,除上述因素外,影响其在水中溶解质量多少的因素还有
气体的压强(或气体的性质)
气体的压强(或气体的性质)
(写一种).
(2)如图所示,小烧杯中盛放的是硝酸钾饱和溶液.若将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小心地加入到大烧杯的水中,不断搅拌,一定能够使小烧杯中有固体析出的是
AC
AC
(填字母).
A.冰块  B.浓硫酸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E.氧化钙
(3)请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已知水的密度为1g/cm3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
1 取100mL水,加入20g硝酸钾,搅拌,恢复至20℃ 全部溶解,得溶液①
2 再加11.6g硝酸钾,搅拌,恢复至20℃ 恰好饱和,得溶液②
3 再加20g硝酸钾,搅拌,恢复至20℃ 得溶液③
4 加热 全部溶解,得溶液④
5 冷却至20℃ 析出晶体,得溶液⑤
①步骤1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120
120
g;
②上述溶液①~⑤中,一定不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填溶液的序号),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
②③⑤
②③⑤
(填溶液的序号);
③步骤5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为(选填下列编号)

Ⅰ.20gⅡ.31.6gⅢ.51.6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1?浦东新区一模)为了探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组实验
因素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80℃
加入溶剂种类 酒精
加入溶剂质量 20g 20g 10g 10g 10g
加入固体种类 硝酸钾 硝酸钾 硝酸钾 食盐 硝酸钾
加入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溶解固体质量 6.2g 0g 3.1g 3.6g 10g
(1)分析上表,第一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
溶剂种类
溶剂种类

(2)由上述实验可知,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填序号)
①②④
①②④

①温度 ②加入溶剂种类 ③加入溶剂质量 ④加入固体种类 ⑤加入固体质量
(3)在第二组实验中,该同学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实验(假设溶液损失不计)
1、用电子天平称取10.0g硝酸钾,放入烧杯中;
2、量取10.0mL水,倒入上述烧杯中,称量烧杯、硝酸钾和水的总质量为m1g;
3、搅拌至硝酸钾不再溶解为止;
4、过滤,称量所得硝酸钾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2g;
5、计算:m1-m2=
6.9
6.9
g(结合第二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将溶质改为食盐,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实验.
由实验可知,20℃时食盐的溶解性
(填“>”“﹦”“<”)硝酸钾的溶解性.
(4)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A D
A D

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100g水
B.2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1%
C.第三组实验中的硝酸钾溶液为80℃时的饱和溶液
D.20℃的任意一杯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一定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3?焦作模拟)硝酸钾是农业上常用的一种化肥,能够使农作物枝叶繁茂、增强抗倒伏、抗病虫害的能力,硝酸钾属于化肥中的
复合肥
复合肥
.硝酸钾与任何酸、碱、盐都不会发生复分解反应,其原因是
钾盐、硝酸盐都易溶于水或不可能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钾盐、硝酸盐都易溶于水或不可能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1)为了探究硝酸钾固体在水中溶解质量多少的影响因素,某研究小组开展了以下的探究活动,请你根据实验数据归纳出结论.
实验一:KNO3在20℃水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
水的质量(g) 10 50 100
KNO3的质量(g) 3.2 15.8 31.6
结论:当
温度
温度
相同时,水的质量越多,溶解KNO3的质量越多.
实验二:KNO3在20g水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
温度(℃) 20 40 60
KNO3的质量(g) 6.3 12.8 22.0
结论:当水的质量相同时,
温度越高,溶解KNO3的质量越多
温度越高,溶解KNO3的质量越多

讨论:如果是气体物质,除上述因素外,影响其在水中溶解质量多少的因素还有
气体的压强(或气体的性质)
气体的压强(或气体的性质)
(写一种).
(2)如图所示,小烧杯中盛放的是硝酸钾饱和溶液.若将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小心地加入到大烧杯的水中,不断搅拌,一定能够使小烧杯中有固体析出的是
AC
AC
(填字母).
A.冰块  B.浓硫酸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    E.氧化钙
(3)请填充表中空白并根据下列实验和上述有关信息回答问题:(已知水的密度约为1g/cm3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和溶解程度 实验结果
取100mL水,加入25g硝酸钾,搅拌,恢复至20℃ 全部溶解 得溶液①
再加w g硝酸钾,搅拌,恢复至20℃ 恰好饱和 得溶液②
再加25g硝酸钾,搅拌,恢复至20℃ 不溶解 得溶液③
加热 全部溶解 得溶液④
冷却至20℃ 析出晶体a 得溶液⑤
蒸发掉10g水,恢复至20℃ 析出晶体b 得溶液⑥
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下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
②③⑤⑥
②③⑤⑥
;上述操作中w、晶体a、晶体b的质量都可以推理出来,其中析出晶体b的质量为
3.16g
3.16g

(4)将10mL98%浓硫酸(密度为1.82g/mL)中加水稀释至100mL,取10mL该稀硫酸与足量锌反应制取氢气,请按要求完成系列问题的解答(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①10mL98%的浓硫酸中含
17.8
17.8
g H2SO4.(不需要写出计算过程)
②列式计算消耗金属锌的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3?上海)某实验小组对不同条件下的硝酸钾的溶解情况进行了以下实验.
在甲乙丙三个烧杯中放入20g硝酸钾晶体,再分别加入50.0g冷水、热水与酒精,充分搅拌后(保持各自的温度不变),结果如图所示.

(1)甲烧杯中溶液是
饱和
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由以上实验可得出结论: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
温度
温度
溶剂的种类
溶剂的种类

(3)将乙烧杯中的溶液降温到t1℃时,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则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40.0
40.0
g/100g水.再往乙烧杯中加入10g水,改变温度至t2℃时,溶液又恰好达到饱和状态,则t1
t2(填“>”、“<”或“=”).
(4)经实验测定,获得不同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数据.
温度 溶解度(g/100g水)
20 31.6
40 63.9
50 145
60 110
70 140
80 169
分析上述数据,某温度时的硝酸钾溶解度数据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该温度是
50
50
℃.
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坐标图中描点、绘制符合硝酸钾溶解度变化规律的曲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2?东营)东营市计划用5年时间,布局建设30处生态林场,实现城市森林环抱、沿海碧水绿树的目标.为保证新植树木的成活率,树上还挂了吊瓶袋(如图).某课外活动小组想对吊瓶袋内液体成分进行探究,察看吊瓶袋的说明很简单,没有具体的成分,但他们判断肯定是一种植物营养液,并上网查得下列两份资料:
【资料一】某植物营养母液配方(部分成分)
大量物质:硝酸钾30g;磷酸铵20g;…
少量物质:…
自来水:100g
pH:6.2  常温密闭可较长期存放
【资料二】物质的溶解度(/g)
温度/℃ 0 20 50
硝酸钾 13.3 31.6 85.5
磷酸铵 23.6 38.8 50.2
【提出问题】营养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假设猜想】营养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钾、磷酸铵等
【实验与结论】步骤1:小明同学取适量营养液放入试管中,对溶液进行冷却降温,发现有晶体析出,说明营养液中含有
硝酸钾
硝酸钾

步骤2:小红取少量营养液加入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浓NaOH溶液并加热,闻到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说明营养液中含有
磷酸铵
磷酸铵

(1)从主要成分看,该营养液属于
AB
AB

A.复合肥     B.混合物     C.微碱性的溶液
(2)兴趣小组的同学想在实验室中配置100g营养母液,那么他们需要的玻璃仪器主要有
烧杯、量筒、玻璃棒
烧杯、量筒、玻璃棒
(答出两种).
(3)上述营养母液为什么能较长期存放而不变质
所含溶质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互相不发生反应
所含溶质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互相不发生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