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装置,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② . 收集某气体能用E装置,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是 .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符号表达式是 , 收集装置应选用(填序号).
(3)写出以混合物为原料用装置C制氧气的符号表达式;该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
(4)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制取微溶于水的乙炔气体,该反应必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你认为图中最适合制取乙炔气体的发生装置是;如果用图G所示装置收集乙炔,气体应从(填“a”或“b”)端管口通人.
【答案】
(1)试管;集气瓶;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气体反应,易溶于水
(2)2H2O2 2H2O+O2↑;D(或E)
(3)2KClO3 2KCl+3O2↑;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4)A;b
【解析】解:(1)标号仪器分别是试管和集气瓶;只能用E收集,说明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气体反应,易溶于水;(2)A装置是固液常温型,是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2H2O2 2H2O+O2↑,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3)实验室可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2KClO3 2KCl+3O2↑,试管口向下倾斜是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4)要控制加水速度,可选A,注射器可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进而可控制反应速率;乙炔密度比水小,所以应从导管进气,长管便于排水;故答案为:(1)试管;集气瓶;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气体反应,易溶于水;(2)2H2O2 2H2O+O2↑;D(或E);(3)2KClO3 2KCl+3O2↑;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4)A;b.
(1)据常用仪器、收集方法分析解答;(2)A装置是固液常温型,是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据反应原理书写符号表达式,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3)实验室可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试管口向下倾斜是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4)要控制加水速度,可选A,注射器可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进而可控制反应速率;乙炔密度比水小,所以应从导管进气,长管便于排水.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1)写出下列微粒的化学符号: 铝原子;氧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镁离子 .
(2)用下列字母序号填空:A.NaHCO3 B.Ca(OH)2 C.KMnO4 D.C2H5OH ①属于有机物;②可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剂;
③可用作改良酸性土壤;④可用作实验室制取氧气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碳酸钠溶液与石灰水②铜与硝酸银溶液
③用双氧水制取氧气④硝酸铵受热分解生成N2O气体和水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将100g25%的硝酸钾溶液稀释,取10g稀释后的溶液,经测定得知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0%,则稀释原溶液时所用水的质量是
A. 50g B. 100g C. 150g D. 200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环境科学家的最新观点是“室内污染不比户外污染轻”.以下不属于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是 ( )
A. 烹饪时产生的油烟 B. 石材释放出的有害放射性气体氡
C. 水果散发出的香味 D. 劣质粘合剂释放出的甲醛等有害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加快反应速率 B.二氧化锰在任何反应中都可以作催化剂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D.使用催化剂能增加生成的氧气的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塑料是一类新型材料,它具有很多优点:耐用、质轻、易加工、不易受腐蚀等,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塑料某项优点正是导致白色污染的问题所在,它是 ( )
A. 耐用 B. 质轻 C. 易加工 D. 不易受腐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有报道,我国科学家发现了“通过催化剂把二氧化碳变成汽油”的新途径。据此,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新途径可有效缓解全球温室效应 B. 此技术可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C. 该转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D. 催化剂对转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小丽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她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净水流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液体A中加入活性炭,其作用是;
(2)在液体B中通入氯气杀菌、消毒,该过程发生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操作③的名称是;
(4)上述流程中两次用到玻璃棒,分别是:第一次溶解时搅拌;第二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