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是某校学生化学小组在实验室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在A装置中使用仪器a应注意的事项是;用装置A在实验室还可制得氧气,反应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装置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小柯组同学观察到装置D中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他认为不足以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为什么? .
(3)小宇组同学观察到D装置中的燃烧蜡烛只有矮的那支熄灭了,试请分析可能的原因(写出一点).
(4)实验室用装置E来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应从(填“c端”或“d端”)通入.
【答案】
(1)长颈漏斗的末端应该浸没在液面以下;2H2O2 2H2O+O2↑;Ca(OH) 2+CO 2═CaCO 3↓+H 2O;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2)导管伸入烧杯底部 ,无论二氧化碳的密度是否大于空气,下层的蜡烛都可能先熄灭
(3)二氧化碳的量不足
(4)c端
【解析】根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可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1)在A装置中使用仪器长颈漏斗应注意的事项是长颈漏斗的末端应该浸没在液面以下; 用装置A在实验室还可制得氧气,反应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2H 2O 2 2H 2O+O 2↑,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 2+CO 2═CaCO 3↓+H 2O; 装置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2)同学观察到装置D中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他认为不足以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原因为导管伸入烧杯底部 ,无论二氧化碳的密度是否大于空气,下层的蜡烛都可能先熄灭;(3)小宇组同学观察到D装置中的燃烧蜡烛只有矮的那支熄灭了原因为二氧化碳的量不足;(4)实验室用装置E来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应从c端通入,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要做到长进短出。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的末端应该浸没在液面以下;2H2O2 2H2O+O2↑;Ca(OH) 2+CO 2═CaCO 3↓+H 2O;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2)导管伸入烧杯底部 ,无论二氧化碳的密度是否大于空气,下层的蜡烛都可能先熄灭(3)二氧化碳的量不足(4)c端(1)使用长进漏斗制气体时,应该是下端浸没在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逸散;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2)实验装置不同,得到的结论就不同
(3)物质的量的多少,影响实验的结论和现象
(4)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用向上排空气法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通过称量下列各组试剂在密闭容器内混合前后的总质量,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____(填标号)。
A.蔗糖和水
B.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
C.铁和氯化铜溶液
(2)在氧气中点燃红磷的实验过程,固体变化下图所示。
①从燃烧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t1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熟石灰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B.甲烷、CO、葡萄糖(C6H12O6)均属于有机物
C.研磨熟石灰与铵盐的混合物,可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欲使小麦根系发达,耐寒耐旱,往往需要施加磷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今年3月四川木里再次发生森林火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防火胜于救火。森林火灾中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树干燃烧B.树枝折断C.树木倒塌D.树叶飘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
B.氧气能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
C.长期放置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D.工业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该变化属于分解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
(1)房屋装修后,可在室内放一些活性炭来吸收装修材料释放出的甲醛、苯等有毒气体,这是利用活性炭的性。
(2)茶杯内的纱网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便于饮用,该设计原理类似化学实验操作中的。
(3)氢气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用化学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解释其原因。
(4)食品放在空气中多日后变质,是因为食品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氧化。
(5)在养鱼的缸里经常放一些水草,这样做的目的是水草进行作用,产生氧气供给鱼儿呼吸。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