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氢氧化钾是我国古代纺织业常用的洗涤剂,古人将贝类(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灼烧后的固体与草木灰(主要成分为碳酸钾)在水中相互作用,就生成了氢氧化钾.上述叙述中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1为某同学进行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据此回答:
(1)图中A端为电源的(填“正”或“负”)极.
(2)C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 C、D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
(3)上述实验可以得出:水是由组成的.
(4)在水的电解实验中,在变化前后没有改变的微粒是 .
(5)世博园区内有许多饮水台,可取水直接饮用.其中的饮用水处理步骤如图2所示:
步骤①对应的作用是(填字母,下同),步骤③对应的作用是 .
A、杀菌消毒 B、吸附杂质
(6)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是每个公民和全社会的责任.下列做法有利于防止水资源污染的是 .
①农业生产中要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②不用含磷洗衣粉
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④将海水淡化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初中常见物质间有如图所示的关系,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两两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由某一物质可转化另一物质,“ ”表示两种物质可以互相转化.在通常情况下,E为液体,其余都是气体.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物质C属于有机化合物
B.物质D具有可燃性
C.物质E一定是水
D.物质B、F都具有还原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通过化学学习,相信你已经初步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知识.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示的仪器名称:① , ② .
(2)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 , 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填字母序号,下同),收集装置可选用(写一种即可),取用KMnO4药品时,应选用仪器 , 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3)注射器C可用于检查装置E的气密性,步骤如下:
①向锥形瓶中加入少量水至处.
②将注射器C连接到装置E的导管口处.
③缓慢拉动注射器C的活塞,观察到 , 表示装置E的气密性良好.
(4)实验室用装置E制取O2时,如用注射器C替换长颈漏斗,优点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今年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了历史罕见的严重干旱,导致1939万人饮水困难.下列有关水的知识,其中错误的是( )
A.水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天然水一般是混合物
B.酸雨的形成与大气中SO2等酸性污染物增多有关
C.水中N,P元素的增多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引起赤潮
D.pH=0的水溶液呈中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通过蒸发氰酸铵(NH4CNO)水溶液得到了尿素[CO(NH2)2],尿素[CO(NH2)2]属于( )
A.复合肥料
B.氮肥
C.磷肥
D.钾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将一根火柴折断,分成火柴头和火柴梗两部分,如图所示放在铜片上,用酒精灯加热铜片,观察到火柴头比火柴梗先燃烧.这说明 . 火柴头上的深色物质主要含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硫磺和玻璃粉等,火柴梗上涂有少量石蜡,火柴盒两边的红褐色涂层是红磷和玻璃粉.划火柴时,借助摩擦放出氧气和热量,使可燃物燃烧.写出放出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探究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如图1实验:
①甲实验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乙实验现象是
②将反应后甲乙两试管中的溶液部分倒入烧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
由此猜想反应后乙试管中溶液的溶质:
a.NaCl、HCl b.
③为了验证猜想a,某同学对乙试管中剩余溶液,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编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方案1 | 取样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 猜想a成立 | |
方案2 | 取样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Ⅰ.方案2不合理的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Ⅱ.下列物质代替石蕊试液,也可以达到验证目的,其中不正确的是(填序号).
A.铁粉 B.碳酸钠粉末 C.氧化铜粉末 D.氢氧化钠
④利用酸的性质测定锌铜混合物中铜的质量分数.取10g样品置于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稀硫酸.所加稀硫酸与生成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
Ⅰ.氢气的物质的量是mol.
Ⅱ.求该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