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6.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
A.
红磷燃烧
B.
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
在少量二氧化锰中加入双氧水
D.
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分析 这是图象题,这类题的特点是借助数学模型,利用图象信息来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解答这类题,首先应认真分析坐标轴代表的意义,图象的起止点和走向特征,然后读取所需的信息应用到化学问题中.

解答 解:A.红磷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红磷的质量等于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质量,A正确;
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了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由于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是固体,故反应结束时,剩余固体质量不为0,B错误;
C.在未加入双氧水时,氧气的质量为0,C错误;
D.刚开始加热时达不到氯酸钾分解所需温度,不会放出氧气,加热一段时间后才有氧气产生,D错误.
答案:A.

点评 此题利用的是函数图象表示化学反应中某些量的变化,这也是这几年常考的题型.做这种题关键是要把图象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综合分析,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属于难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100克氢气,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同时生成了多少克的氧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  )
A.氧气B.氮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探究制取气体的原理、方法及性质.结合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长颈漏斗b锥形瓶
(2)若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填字母序号),若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在试管口加一块棉花,目的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在结束实验时要先将导管撤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其目的是防止冷水倒吸,炸裂试管;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字母表达式是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
(4)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后,收集到的氧气不纯其原因是:集气瓶内可能没有灌满水(至少一点原因).
(5)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其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长颈漏斗的下端需要是否需要)插入液面以下,其原因是以防氧气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若用E装置收集氧气,可以在观察到气泡连续而且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收满后要在水面下(填“下”或“上”)盖上玻璃片,然后正放在桌面上(填“正”或“倒”).
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的底部,验证氧气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满
(6)甲烷是密度小于空气、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制取甲烷的发生装置应选择A(填装置编号,下同),收集装置应选择D或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根据下列制取氧气的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①、②的名称①酒精灯;②集气瓶.
(2)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你认为其中相对较好的方法是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其理由是生成物对环境没有污染.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3)何洁同学在制取氧气过程中,她收集一瓶氧气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
(4)写出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并在标出该反应的反应类型高锰酸钾$\stackrel{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分解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用13g锌和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多少克?合多少升?(在标准状态下氢气的密度为0.09g/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少数不法厂家向液化石油气中掺入了二甲醚(C2H6O),二甲醚会对液化气罐的配件造成腐蚀,存在安全隐患.下列关于二甲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氧化物
B.它是由两个碳原子、六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C.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6:1
D.它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自来水B.汽水C.蒸馏水D.盐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
A.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B.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C.分子间隔变小
D.一种分子运动到另一个物质的分子之间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