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的质量(g) | 20 | 50 | 80 | 30 |
反应后的质量(g) | 0 | 100 | 10 | x |
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x的值
A.50 B.40 C.10 D.70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7分)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探究一 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
(1)写出图中带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和收集装置分别选用 和 (填字母),
检验集满的方法是 。
探究二 药品的选择
小明对三组药品进行了研究,实验记录如下:
组别 | 药 品 | 实验现象 |
① | 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 | 产生气泡速率适中 |
② | 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 | 产生气泡速率缓慢并逐渐停止 |
③ | 粉末状石灰石和稀盐酸 | 产生气泡速率很快 |
对照实验①③,是探究 对产生二氧化碳速率的影响;
对照实验 ,是探究不同的酸对产生二氧化碳速率的影响;
小明选择第①组药品来制取二氧化碳,该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探究三 生成二氧化碳量的测定
实验室常通过下列两种途径测量生成二氧化碳的量
途径一(如图1):由图可知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
途径二(如图2):通过排水法测得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
由上两种途径比较,你认为哪种途径实验结果更为准确,理由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2分)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
(2)图E的目的是 ,其操作方法是 。
(3)写出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可选刚的装置组合是 (填字母)。
(4)若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还需进行的改进地方是 。
(5)如果用C装置收集氧气后,验满的方法是 。丙同学用下图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填“a”或“b”)端通入。
(6)常温下,硫化氢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实验室中在常温下用硫化亚铁固体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化氢气体和硫酸亚铁。若制取硫化氢气气体从上图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突发事故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A.有人不慎跌入富含一氧化碳或硫化氢的深洞中,应立即下洞救人
B.实验中如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应迅速用水冲洗
C.眼睛里不小心溅进NaOH溶液,可立即滴入稀盐酸来中和
D.厨房中因煤气泄漏出现较大气味时,应立即关闭气阀,不能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 类推是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类推正确的是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由分子构成
B.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酸溶液的pH小于7,所以柠檬酸溶液的pH一定小于7
D.有机物都含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钢、氧化镁、空气 B.氮气、氧气、牛奶
C.稀有气体、水、果汁 D.金刚石、冰水、矿物质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4分)美国两位科学家利用碘元素,借助放射学进行了“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揭开了“细胞如何感知周围环境”之谜,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下图是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
(1)由图一可知碘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碘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
(2)下列与碘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_(填字母),该粒子的名称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4分)A、B、C、D、E分别是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氧化铜、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一种物质,用五个圆表示五种物质,用两圆相切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表示两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E的相对分子质量,在图中圈内分别标出所代表的物质的化学式。
(2)写出C与D反应的实验现象_________。
(3)写出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4)B物质在工业上的一种用途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