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在学校的元旦联欢会上,某同学表演了“水能生火”魔术.他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于是,他和同学们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什么物质?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
【猜想】①可能有一种气体和一种物质生成;②反应过程中可能有热量放出.
【设计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探究】
实验一:探究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1)打开装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加水的速度,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处,木条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是
氧气
氧气

(2)实验中还观察到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其原因是
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吸滤瓶中空气温度上升,压强变大
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吸滤瓶中空气温度上升,压强变大

实验二: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是什么?
根据所学知识,小张猜想另一种物质是Na2CO3,小蔡认为不可能,小蔡的依据是
反应物质中没有碳元素
反应物质中没有碳元素

【表达】由实验探究结果,写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H2O═4NaOH+O2
分析:(1)检验氧气要使用带火星的木条;
(2)反应放出热量,会导致吸滤瓶内压强增大,烧杯中的水会产生气泡;
(3)探究生成的物质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据此分析即可;
(4)根据实验可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解答:解:实验一:(1)检验氧气用的使带火星的木条,现象是木条复燃,所以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2)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则吸滤瓶内的气体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导致吸滤瓶内的压强增大,气体会向外逸出,故烧杯中会有气泡产生;
实验二:参加反应的物质为Na2O2和H2O,分析其元素组成,只有Na、H、O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也应该含有这三种元素,所以生成的另一种物质只能是氢氧化钠,不可能是Na2CO3(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表达:根据实验结果,反应后生成的物质为氢氧化钠和氧气,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
故答案为:实验一:(1)氧气;
(2)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吸滤瓶中空气温度上升,压强变大.
实验二:反应物质中没有碳元素.
表达:2Na2O2+2H2O═4NaOH+O2
点评:根据已有知识,在情景相似的情况下,进行知识地大胆迁移,是解决新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推测生成物质的化学式时,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8、在学校的元旦联欢会上,某同学表演了“水能生火”的魔术.他向包有过氧化钠(Na20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小蔡很感兴趣,于是,他和同学们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
猜想:①可能有一种气体和另一种物质生成②反应过程中可能有热量放出
设计实验:如右图所示
实验探究:
实验一:探究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1)打开右图装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加水的速度,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处,木条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是
氧气

(2)实验中,还观察到伸入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请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实验二: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是什么?
(1)小张猜想另一种物质是Na2CO3,小蔡认为不可能.小蔡的依据是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中没有碳元素,所以生成物中不可能有Na2CO3

(2)小蔡取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发现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反应后所得的溶液呈
碱性
性.
交流
由实验探究的结果,写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202+2H2O═4NaOH+0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5、“在学校的元旦联欢会上,某同学表演了‘水能生火’的魔术.他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小颖看到这段话后非常感兴趣,她和同学们一起对该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
[提出问题]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
[猜    想]①可能有一种气体和另一种物质生成②反应过程中可能有能量变化
[设计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探究]
实验一:探究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1)打开右图装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加水的速度,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处,木条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是
氧气

(2)实验中,还观察到伸入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请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出热量

实验二: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是什么?
(1)小明猜想另一种物质是Na2CO3,小军认为不可能.为了证实小军的看法,请你设计一个证明CO32-不存在的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反应后的试管内滴加稀盐酸

没有气泡生成
生成物中没有CO32-
(2)小军取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发现试管中的溶液变成红色,说明反应后所得的溶液呈
碱性
性;
[表  达]小军根据实验探究的结果,写出了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O2+2H2O═4NaOH+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33、在学校的元旦联欢会上,某同学表演了“水能生火”的魔术.他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小蔡很感兴趣,于是他和同学们依据初中化学所学知识,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猜想】水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并放出大量的热.
【实验探究】
实验一:探究水与过氧化钠反应有氧气生成并放出大量的热
(1)打开右图装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加水的速度,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检验有氧气生成的方法是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管口P处,若复燃证明生成氧气

(2)能证明该反应能证明该反应放出大量热的实验现象是:
烧杯中有气泡产生

实验二: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是什么?
(3)小蔡取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发现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反应后所得的溶液呈
性,由此小蔡同学得出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是Na2CO3,你认为小蔡同学的结论
不正确
[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反应物中没有碳元素(其他答案合理均给分)

(4)由实验探究的结果,写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2O2+2H2O═4NaOH+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0?滨州)在学校的元旦联欢会上,某同学表演了“水能生火”的魔术.他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小明很兴趣,于是,他和同学们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
[猜想]①可能有一种气体和另一种物质生成;
②反应过程中可能有热量放出.
[设计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探究]
实验一:探究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1)小利猜想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氢气,也可能是氧气.小利猜想的依据是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

(2)小宁打开装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加水的速度,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处,木条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是
氧气
氧气

(3)实验过程中,还观察到U型管A端红墨水液面下降,其原因是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出热量,是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压强增大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出热量,是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压强增大

实验二: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是什么?
(1)小明取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发现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反应后所得的溶液呈
性.
(2)小军认为,纯碱溶液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另一种物质有可能是Na2CO3,小宁认为不可能,他可选用
稀盐酸
稀盐酸
试剂来验证另一种物质是否是Na2CO3
(3)小明在转移实验一所得溶液时,不小心手上沾有部分该溶液,小明应该如何处理:
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表达]由实验探究的结果,写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H2O═4NaOH+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在学校的元旦联欢会上,某同学表演了“水能生火”的魔术.他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小明很感兴趣,于是,他和同学们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
[猜想]:①可能有一种气体和另一种物质生成;
②反应过程中可能有能量变化.
[设计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探究]
实验一:探究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1)小利猜想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氢气,也可能是氧气.小利猜想的依据是
质量守恒定律或元素守恒
质量守恒定律或元素守恒

(2)小宁打开装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加水的速度,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处,木条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是
氧气
氧气

(3)实验过程中,还观察到U型管A端红墨水液面下降,说明本反应是放热反应.
资料: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有反应但无明显现象,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有气体生成.
实验二: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是什么?
(1)小明认为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小军认为不可能,应生成氢氧化钠,你认为这两位同学,谁的猜想是正确的
小军
小军

(2)为了验证上述同学的想法是否正确,可以取出少量样品于试管中,然后加入
稀盐酸
稀盐酸
根据是否有
气体
气体
生成来判断.
(3)根据以上实验结论,写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H2O=4NaOH+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