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便携式制氧器”可用于家庭输氧,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甲剂为白色固体,作制氧剂;乙剂为黑色固体,作催化剂。
(1)当人体缺氧时,需要吸氧补充,原因是氧气能够_____。
(2)甲剂溶于水生成过氧化氢,写出过氧化氢在乙剂催化下生成氧气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科学家成功地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乙烯,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B.甲和丁均为氧化物
C.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D.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质量比为22: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探究某塑料的元素组成,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实验I和Ⅱ。回答下列问题:
I.制取氧气
(1)A中用于加热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___;若用一种暗紫色固体制取干燥的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选择的装置组合为__________ (填字母)。
Ⅱ.组成探究
(2)定性检测(已知:无水CuSO4遇水变蓝色)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装入试剂并按上图进行实验。通入干燥的O2,一段时间后,点燃J处酒精灯 | ①装置K中无水CuSO4变__色 | 塑料燃烧产物中有H2O |
②装置L中__________ | 塑料燃烧产物中有CO2 |
③由上述实验可知,该塑料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一种常见的钠盐,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各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④属于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同学们在做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时,有的组铜较快析出形成铜树,有的组却较慢。课后,化学小组同学对影响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了如下探究。
(进行实验)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小组同学做了实验1和实验2两组实验,实验记录如下表。每次实验中所用铝条长度、粗细相同,伸入到硫酸铜溶液部分绕成的螺旋数相同;硫酸铜溶液的体积相同。
实验1:
编号 | 温度/℃ | 硫酸铜溶液的 溶质质量分数 | 铝条 是否打磨 | 实验现象 |
1-1 | 20℃ | 8% | 打磨 | 生成红色铜树的速度较慢 |
1-2 | 30℃ | 8% | 打磨 | 生成红色铜树的速度较快 |
1-3 | 40℃ | 8% | 打磨 | 生成红色铜树的速度快 |
实验2:
编号 | 温度/℃ | 硫酸铜溶液的 溶质质量分数 | 铝条 是否打磨 | 实验现象 |
2-1 | 20℃ | 16% | 打磨 | 生成红色铜树的速度较快 |
2-2 | 20 | 16% | 未打磨 | 生成红色铜树的速度较慢 |
(解释与结论)
(1)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通过实验1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
(3)通过对比实验_____(填编号),可得到“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影响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速率的因素之一”。
(4)实验2的目的是_____。
(反思与评价)
(5)在做铝与酸反应、铝与盐溶液反应的实验前,要打磨铝条,其目的是除去铝表面的_____(填化学式)。
(6)影响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速率的因素还可能有_____(写出1条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下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验证氢氧化钠的性质。已知: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1)实验时,关闭K1、K2和K3,先将注射器中少量(约2mL)20%的NaOH溶液缓慢推入A中后停止推动活塞,剩余的NaOH溶液能够自动吸入A中,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
(2)打开K1、K3,能观察到C中溶液进入A中,C中导管下端露出液面。
(3)再打开K2,B中溶液进入A和C。能证明A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新物质的现象____;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现象是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向20.0mL质量分数为3%的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中的pH随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变化如图所示。叙述错误的是( )
A.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
B.a、b点对应溶液的pH:a<b
C.c点时溶液温度最高
D.c、d点对应的氯化钠质量: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市售“自热米饭”带有一个发热包,遇水后可迅速升温至150℃,保温时间达3小时,能将生米做成熟饭。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对发热包非常感兴趣,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
(1)发热包主要由生石灰、铁粉、镁粉、铝粉、炭粉、氯化钠中的若干种组成。
(2)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均为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但后者可溶于NaOH溶液生成偏铝酸钠(NaAl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成分探究)取出某品牌的发热包内灰黑色的固体粉末,分成两份。
(1)第一组同学用磁铁靠近其中一份粉末,发现有黑色物质被磁铁吸引,证明粉末中含有_____(填名称)。用磁铁将该物质全部吸出后,剩余粉末为样品A;
(2)第二组同学将另一份粉末加水溶解、过滤后,取部分滤液滴入酚酞试液,滤液变红色,证明原粉末中含_____(填化学式);再向滤液中加入含有稀硝酸的硝酸银溶液,看到_____,证明原粉末中含有氯化钠。
(3)除上述物质外,还可能存在镁粉、铝粉、炭粉,对此大家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只存在上述三种中的一种;
猜想二:上述三种同时存在;
猜想三:存在铝粉和炭粉;
猜想四:存在_____(填名称);
猜想五:镁粉和炭粉。
(实验验证)小施用样品A进行实验,流程如下。向滤液B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他观察到开始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来又全部消失,最后得到的是无色溶液E。
(实验结论)
(1)不溶物D是_____(填名称);
(2)大家结合实验现象讨论后,认为猜想_____正确。
(原理探究)
第三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证明发热包放热主要来自于生石灰与水的反应。加水后发现A中温度迅速升高,B中有气泡产生,该气体为_____(填名称)。但温度很快下降,说明该反应很快结束,不能长时间保温。
(猜想)大家大胆猜测应该还有其他放热反应存在。
(实验验证)
同学们按资料介绍,用铁粉、炭粉和食盐水在锥形瓶中模拟铁的锈蚀实验,不久后发现锥形瓶外壁微烫,并持续较长时间。该现象很好地解释了发热包的保温机理。
(拓展活动)
在上述铁的锈蚀实验中未观察到有红色的铁锈产生。老师告诉同学们,铁锈蚀的过程是首先生成一种碱,这种碱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又变成另外一种碱,请写出生成另外一种碱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