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CO和CO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CO和CO2均具有可燃性 B.CO和CO2均能与H2O反应
C.CO和CO2的密度均大于空气的密度 D.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全国百强校】2016届广东省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信息分析题
下列A~F是初中化学中的六个实验,请按要求填空:
(1)D实验中烧杯③的作用是__.
(2)B实验成功的关键是__(填序号).
①装置气密性好;②实验前夹紧止水夹;③红磷过量或足量;④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⑤要选用教室内的空气.
(3)E实验的全过程观察到的现象是__.
(4)上述六个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且正确的是__(填字母).
(5)写出A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届上海市闵行九年级中考二模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填充题
物质用途错误的是( )
A. 干冰:作制冷剂 B. 稀有气体:作电光源
C. 金刚石:作电极 D. 草木灰:作钾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届湖南省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信息分析题
(1)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___(填化学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人们常采用_______________方法防止钢铁锈蚀;(任意填一种)
(3)在实际生产中,铁制的容器不能盛放硫酸铜溶液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金属矿物的储量有限,而且不能再生;保护金属资源除了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还有_.(任意填一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届湖南省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填充题
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A. 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B. 观察颜色的方法区分O2和CO2
C. 用磁铁区分铁和铝
D. 用观察颜色的方法区分木炭粉末和氧化铁粉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届湖南省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了一种长寿元素﹣硒,硒又被誉为“抗癌大王”.如图是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有关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硒原子中有34个中子
B.硒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C.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
D.硒的元素符号为S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届湖南省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是非常重要的。下列哪种气体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稀有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届湖南省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填充题
把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 | a | b | c | d |
反应前的质量/g | 6.4 | 3.2 | 4.0 | 2.8 |
反应后的质量/g | 5.2 | X | 7.2 | 2.8 |
A. a和c是反应物 B. d一定是催化剂
C. X=2.0g D.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7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信息分析题
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与化学打交道。
(1)某同学的早餐食谱是:大米粥、馒头、牛奶、鸡蛋。其中馒头主要提供的营养物质是______,从营养均衡的角度来说,你建议他在食谱中添加下列哪种食物:_____。
A.青菜 B.面条 C.豆浆 D.油条
(2)厨房里可用______来鉴别小苏打和食盐,小苏打可用来治疗胃酸过多,小苏打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
(3)合成纤维具有强度高、耐磨、弹性好,耐化学腐蚀等优点,但吸水透气性不如天然纤维,贴身穿的衣服的布料材质最好选择______(填“天然纤维”或“合成纤维”),下列属于天然纤维的是______。
A.涤纶 B.聚酯纤维 C.棉花
(4)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枓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__,化石燃料是__能源(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煤含有的元素主要是__,使用脱硫煤能减少__的排放,减轻酸雨的危害,酸雨是指pH小于__雨水。
(5)洗涤餐具时常在水中加入洗洁精,其作用是____。证明玻璃杯洗涤干净的标志是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