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关于CO和CO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和制冷剂,是利用了CO2的化学性质
B.空气中CO2含量的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
C.用闻气味的方法能够区别CO2和CO
D.CO2和CO都可用于制碳酸饮料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分类观:二氧化碳属于纯净物
B.微粒观:水由氢、氧原子构成
C.转化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氧气
D.守恒观: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数目均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装置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X分液漏斗 , Y。
(2)O2的制取方法有多种,若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O2 , 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A(填装置字母序号),用排空气法收集的装置为;若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为原料反应制取O2 , 其中二氧化锰起作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小海同学在装置B中加入1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①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a(填“a”或“b”)端通入。
②实验时发现氧气流很不平稳。小涛同学提出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将制取的装置由B换为上图中的C装置(填装置字母序号);二是将过氧化氢溶液加水稀释。如果把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25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无土栽培是一种在营养液中培育植物的农业高新技术,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某课外实验小组要配制1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4%的硝酸钾溶液用于配制营养液。
(1)需硝酸钾____________g,需水_________mL(水的密度是1.0g/cm3);
(2)接下来配制此硝酸钾溶液的步骤为_________和_________;配制过程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胶头滴管和__________。
(3)某同学若在量取水时俯视凹液面最低处,其它操作均正确,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1.4%(填 > 或 < 或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分别是甲、乙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加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两种溶液反应后的混合物”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的示意图:
(1)【甲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加热两种溶液反应后的混合物,生成的黑色物质是氧化铜。
(2)【乙组】为寻找两种溶液反应后的混合物在加热后没有产生氧化铜的原因,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
a.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水。
b.在酸性条件下,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在溶液中可发生如下反应:
6NaOH+4CuSO4=3Na2SO4+Cu4(OH)6SO4↓,生成的碱式硫酸铜是不溶于水的蓝白色固体,加热不易发生分解。
【提出猜想】根据资料分析,乙组同学认为本组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不足,导致试管中溶液偏酸性的原因可能是:
猜想Ⅰ:过量的硫酸铜导致溶液呈酸性 猜想Ⅱ:生成的硫酸钠使溶液呈酸性。
【实验与结论】
实验①:用pH试纸测定硫酸铜溶液的酸碱度,得出其pH7(填“>”、“<”或“=”),硫酸铜溶液呈酸性,猜想Ⅰ成立。
实验②:向盛有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仍显紫色,硫酸钠溶液呈(填“酸性”、“中性”或“碱性”),猜想Ⅱ不成立。
(3)【交流与反思】
①乙组同学认真分析甲组实验后,认为不需要通过实验也能判定猜想Ⅱ不成立,理由是。
②甲、乙两组实验说明相同的反应物会因其质量比的不同而可能导致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实验小组研究盐酸、氢氧化钙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做了如图所示八个实验.
(1)实验中观察到有沉淀产生的试管是 ______ ,有气泡出现的试管是 ______ 填试管序号
(2)若实验后某试管中为红色溶液,则向其中加入足量的 ______ ,溶液变为无色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盛有的物质是 ______ .
(3)若实验后某试管的底部有白色固体,且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出现,则该试管中最初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4)实验后某试管中得到无色溶液A,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溶液,无明显现象,由此推断,无色溶液A中的溶质可能是 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实验现象的记录,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的火焰,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产生大量气体,黑色固体逐渐消失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D.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氧化镁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