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甲、乙、丙三同学为区别炭粉和二氧化锰两种黑色粉末,分别进行如下实验:甲将两种粉末分别在空气中燃烧;乙将两种粉末分别放在水中溶解;丙将两种粉末分别与氯酸钾混合放入试管中加热,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有无氧气放出,哪个同学操作是正确的?哪个同学操作是危险的?

答案:
解析:

甲正确,丙危险,氯酸钾与可燃物混合加热,可能引起爆炸.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2?邗江区二模)欲在室温和1.01×105Pa条件下测定镁的原子量.请利用如图给定的仪器(盛放镁条的隔板有小孔)组成一套实验装置(每种仪器只允许用一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气流方向由左向右,则各仪器的接口连接的先后顺序为a→
g
g
h
h
→b→c→f→e→d(填写字母).
(2)装置A中的分液漏斗中盛放的液体是
,作用是
使A瓶中的气体进入E瓶,增大E瓶中的气压,将稀盐酸压入B装置与Mg发生化学反应
使A瓶中的气体进入E瓶,增大E瓶中的气压,将稀盐酸压入B装置与Mg发生化学反应

(3)连好仪器后,要进行的操作步骤有以下几步:
①待仪器B中的物质恢复至室温时,测量量筒C中水的体积(假设将测定的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为VmL);
②擦掉镁条表面的氧化膜,将其置于天平上称量(假设其质量为mg),并将其投入试管B 中;
③检查各装置的气密性;
④旋开仪器A上分液漏斗的活塞,当镁条完全溶解时再关闭活塞.
上述几步操作的先后顺序是
③②④①
③②④①

(4)若未将试管B冷却至室温就测量量筒C中水的体积,这将会使所测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数据(填偏高、偏低和无影响)
偏低
偏低

(5)若未擦净镁条表面氧化膜就进行实验,这将会使所测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数据(填偏高、偏低和无影响)
偏高
偏高

(6)甲、乙、丙三位同学用下图装置来测定一定质量的镁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的体积:

实验步骤如下: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向试管B中加入镁条;
③准确操作,记录C中液面刻度(C为带有刻度的量气管,D为可上下移动的水准管);
④由A向B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
⑤B中不在有气体产生并恢复至室温后,准确操作,记录C中液面刻度,计算得到气体的体积为Vml
Ⅰ、甲同学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连接好装置,从D管注水,C、D两管液面形成高度差,做好标记,一段时间后,两边高度差
不变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为使测得的气体体积更精确,记录C中液面刻度时,除使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冷至室温外,还应
调节D管,使CD两边液面相平
调节D管,使CD两边液面相平

Ⅱ、甲同学认为镁带在实验前应打磨,目的是
除去表面的氧化镁
除去表面的氧化镁

Ⅲ、通常实验前须估算药品用量,如果实验过程中,发现盐酸的量不足,应中途加酸还是重新实验:
重新实验
重新实验
;理由是
中途加酸会使气体溢出
中途加酸会使气体溢出

Ⅳ、以上是乙、丙两位同学所用实验装置,在步骤⑤读数时所处的稳定状态图,则将会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是(假设其余步骤完善且操作准确无误):乙
偏小
偏小
,丙
偏大
偏大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08?金城江区)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中所用红磷、木炭均过量,待反应完全且冷却到室温后才打开止水夹.请描述三位同学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1)甲中的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水的体积约为容积的
1
5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水的体积约为容积的
1
5

(2)乙中的现象:
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无水进入
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无水进入

(3)丙中的现象:
红磷燃烧放出白烟,待完全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右侧集气瓶几乎无水进入,而左侧集气瓶进水量约为容积的
1
5
红磷燃烧放出白烟,待完全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右侧集气瓶几乎无水进入,而左侧集气瓶进水量约为容积的
1
5

(4)请你简述乙同学实验中现象产生的原因:
木炭和氧气反应又生成二氧化碳,没有改变集气瓶内的压强.
木炭和氧气反应又生成二氧化碳,没有改变集气瓶内的压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3?历下区一模)海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二十一世纪是海洋开发与利用的世纪,请围绕“海洋”这个话题回答以下问题:
(1)下图1是我们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图:

①上述一系列转化过程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Mg(OH)2+2HCl═MgCl2+2H2O
Mg(OH)2+2HCl═MgCl2+2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海水制镁过程中对于如何富集镁离子,甲、乙、丙三位同学各自提出自己的设想:
甲:直接往海水中加入石灰乳.
乙:高温加热蒸发海水后,加入石灰乳.
丙:向晒盐后的卤水中,加入石灰乳.
通过分析比较,你认为
的设想最为经济合理(选填“甲”、“乙”或“丙”).
(2)关于海水“制碱”中得到的“碱”的成分,甲同学认为是氢氧化钠,乙同学认为是碳酸钠,为确定其成分,甲、乙同学各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①甲向“碱”溶液中加入酚酞,观察到酚酞变红,于是认为“碱”是氢氧化钠.
②乙向“碱”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于是认为“碱”是碳酸钠.
你同意
(填甲或乙)同学的观点,请指出另一个同学实验设计的不合理之处
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可以使酚酞变红
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可以使酚酞变红

(3)从海水晒盐留下的“苦卤”中加工得到不纯的硫酸镁晶体,其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根据溶解度曲线图2回答下列问题:
①t1℃时,等质量的水中最多溶解的硫酸镁质量
等于
等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最多溶解的氯化钠的质量.
②t2℃时,向50克水中加入50克硫酸镁,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37.5%
37.5%

③要除去少量的氯化钠,得到较纯净的硫酸镁,可采用的方法是
C
C

A.过滤     B.蒸干水分    C.将t2℃硫酸镁的饱和溶液升温,析出晶体后过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09-2010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九年级(下)调研测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2010?六合区模拟)某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传统腌制松花蛋的主要配料是氧化钙、纯碱和食盐等.同学们将这三种物质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可能是NaCl、Na2CO3、Ca(OH)2乙同学:可能是NaCl、NaOH、Na2CO3
丙同学:可能是NaCl、NaOH
【交流与评价】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填“甲”、“乙”或“丙”)同学的猜想不合理.
理由一是;理由二是;
【活动与探究】
(1)乙同学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滤液中滴加了几滴稀盐酸,发现无气泡产生,于是便否认了自己的猜想.你认为该同学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填“是”或“否”).
(2)丙同学为验证自己的判断,在滤液中滴加了几滴酚酞,发现溶液变红,于是便认为自己的猜想正确.同学们一直予以否认,理由是
(3)假设你是丁同学,请你提出一个与以上三位同学不同的猜想并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你的假设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滤液中溶质可能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1年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中考化学质量检测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2011?海沧区模拟)方海同学在学习“常见的碱”时,提出如下问题:
①检验少量二氧化碳为什么一般用澄清石灰水而不用NaOH溶液?
②实验时吸收较多的CO2为什么一般用NaOH溶液而不用澄清石灰水?
【查阅资料】a.20℃时,熟石灰的溶解度为0.17g;b.熟石灰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实验探究】在教师指导下,方海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探究一、关于二氧化碳的检验
Ⅰ.在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加入等量NaOH或Ca(OH)2 溶液(如下图),在甲、乙中分别通入少量CO2

Ⅱ.在实验后的乙和丙两种澄清溶液中,分别滴入足量稀盐酸(如下图).

回答问题:
(1)Ⅰ中甲、乙二支试管的现象分别是______.
(2)Ⅱ中乙试管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设计丙试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得出结论】检验少量CO2一般用石灰水而不用NaOH溶液.
探究二、关于二氧化碳的吸收
Ⅲ.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

【实验现象】甲试管:液面上升最少;乙试管:液面上升较甲略高;
丙试管:倒吸接近完全,仅在管底留有一小气泡.
(3)小刚认为,可直接配制10%的石灰水代替甲中0.17%的石灰水,与丙进行对比实验.你同意小刚的观点吗?答:_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理由是______(4)比较乙、丙中进入试管内液体体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得出结论】实验时吸收CO2选用较浓的NaOH溶液而不用Ca(OH)2溶液的理由是______.
【实验拓展】为了直观地观察到CO2与NaOH反应后的现象,再利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随着NaOH溶液的滴入,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