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人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会红肿痛痒,是因为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蚁酸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蚁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蚁酸中碳、氢、氧原子的质量比为6:1:16
B. 蚁酸分子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C. 蚁酸是由多原子构成的化合物
D. 蚁酸显酸性,遇到紫色石蕊溶液会变成红色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化学用语填写下列各空:
(1)2个氢原子______.
(2)3个硫酸根离子______.
(3)2个氮分子______.
(4)氧化铝中铝元素显正三价______.
(5)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______
(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②的化学性质相似 B. ②的粒子符号为Na
C. ③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 ④中x可能为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t1℃时,a、c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B. 将接近饱和的c物质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加溶质、降温等方法
C. 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b>a=c
D. 将150g a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至t1℃,可析出30g a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纯净物A是打火机的常用燃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58。在一定条件下,将一定质量的A与10.4gB按下图所示充分反应,当B消耗完时,可生成8.8gC和4.5gD物质。A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A~H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八种物质,A、B、C、D、E和A、E、F、G、H分别为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B、C、D、E中含有相同元素,E为蓝色溶液,H为气体,F为波尔多液成分之一,其中“﹣”表示反应,“→”表示转化。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F、G物质的化学式。
F_____;G_____;
(2)B与足量A反应的实验现象_____;
(3)C转化为D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根据所学知识在图中用“﹣”或“→”补出物质之间的反应或转化关系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
(查阅资料)
经查阅,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对比实验)
编号 | 操作 | 现象 |
甲 |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 无明显现象 |
乙 |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丙 |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溶液中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1)比较实验乙和实验_____(填“甲”或“丙”)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l比Cu_____(填“强”或“弱”)。
(3)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H2O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但此观点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否定的依据是_____。
(猜测与探究)
小组同学针对实验丙的现象,经讨论后猜测:Cl-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为检验此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CuSO4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然后进行了新的探究: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推论 |
(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 NaCl固体 | 铝丝表面析 出红色固体 | 氧化铝薄膜 被破坏 | Na+或①_____能 破坏氧化铝薄膜 |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 Na2SO4固体 | ②_____ | 氧化铝薄膜 未被破坏 | Na+和SO42都不能 破坏氧化铝薄膜 |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前述猜测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分别用不同量的锌加入到一定量的Cu(NO3)2、AgNO3、Al(NO3)3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以下是不同情况下对滤渣或滤液成分的探究
(1)往滤液中加入盐酸,若无明显现象,请分析滤液中溶质的成分______。
(2)往滤渣中加入盐酸,若无气体放出,则滤渣中可能含有什么金属______?
(3)若过滤后的滤液为无色,试分析反应前后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B. 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
C. 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D. 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