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高锰酸钾(KMn04)是一种常用化学试剂,主要用于化工、防腐及制药工业等。以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02)为原料生产高锰酸钾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1)在“烘炒锅”中进行原料混合,发生的是_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混合前应将软锰矿粉碎,其作用是_________。
(2)在平炉中发生反应得到K2Mn04,参加反应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填写实验报
实验内容 | 现象 | 理解或解释 |
(1)稍移开一瓶氧气的盖玻片,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观察现象。 (2)在螺旋状的细铁丝末端系上火柴杆,点燃后烧至快尽时伸入充满氧气且瓶底有少量水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 观察到: 带火星木条复燃 观察到: ________ | 实验中带火星的木条发生的现象说明了什么?________性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左述实验反应的原理: 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认其组成,某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装置③增重1.8g,装置④增重2.2g。
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一定没有二氧化碳 B.可能含有甲烷和氢气
C.可能只有甲烷 D.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C0还原CuO的实验装置图(夹持仪器等略)。
己知:HC00HH20+C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实验中所需C0可现制现用
B. 气球的作用是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C. 为确保实验成功,实验一开始就点燃洒精灯进行加热
D. 此实验B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C中石灰水变浑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从导管向烧杯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1)湿润的石蕊纸条颜色变化是_____。
(2)蜡烛熄灭,可以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密度比空气大 B.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C.能与水反应
(3)在实验中,干燥石蕊纸条的作用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向甲中注入足量稀硫酸,立即塞紧单孔塞。双手按住两个橡皮塞,乙中的液体从尖嘴玻璃管喷出,形成喷泉。与产生上述现象无关的是
A. 甲中有气体生成
B. 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
C. 生成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
D. 出现喷泉时装置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加热b处、c处的正中间,一段时间后,b处火柴头燃烧,而a处火柴头和c处火柴梗均不燃烧。
(1)能说明铜具有导热性的现象是______。
(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的现象是______(填序号)。
A. b处火柴头燃烧,a处火柴头不燃烧
B. b处火柴头燃烧,c处火柴梗不燃烧
C. a处火柴头不燃烧,c处火柴梗不燃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溶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图1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_____ (填“甲”或“乙”)。
(2)某同学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得到相应温度下的A、B、C三种溶液,在A、B、C三种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填字母)。 向C中再加入25g 甲,充分搅拌,恢复到t2℃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结果精确到0.1%)。
(3)将t2℃时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_____乙(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部分装置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若要制备几瓶CO2,并在制取过程中便于补充稀盐酸发生装置应选择_____(填字母)。
(3)用装置F收集氧气时,验满的方法是_____。
(4)实验室通过加热亚硝酸钠和氯化铵的混合溶液的方法制取并收集纯净的N2时,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_____(填字母)。
(5)小明选用片状的鸡蛋壳和食醋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矿泉水瓶、玻璃杯,橡皮塞,导管,止水夹等组装了如图2所示甲、乙气体发生装置。
①比较甲,乙装置,甲装置的优点是_____(填字母,下同)。
A.反应过程中可以添加固体药品
B.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②选用甲装置还可以进行的实验是_____。
A.块状的胡萝卜与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B.氯酸钾固体制氧气
C.粉末状的锌与稀硫酸制氢气
D.浓硫酸与甲酸共热制一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