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海水晒制可得粗盐,粗盐除NaCl 外,还含有CaCl2、NaSO4以及泥沙等杂质。现设计一种制备精盐的实验流程,步骤如下。
①实验流程中加入过量x、y溶液中的溶质分别是_______。
Ⅰ | Ⅱ | Ⅲ | Ⅳ | |
X | Na2CO3 | Na2CO3 | BaCl2 | Ba(NO3)2 |
Y | BaCl2 | Ba(NO3)2 | Na2CO3 | Na2CO3 |
请简述选择该选项的理由__________。
②判断Y溶液过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
I 取少量溶液A滴入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II 取少量沉淀滴入盐酸,有气泡产生
III 取少量溶液A,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IV 取少量溶液A滴入石灰水,出现白色沉淀
③沉淀中除了泥沙等难溶杂质,还主要有_________物质。加入Z溶液过量,但对精盐制备没有影响不必除去,这是利用Z溶液的_______性质。
【答案】III 可以除去杂质Na2SO4、 CaCl2,并除去了过量的BaCl2 III 、IV BaCO3、BaSO4、CaCO3 易挥发
【解析】
①I、要除去杂质Na2SO4、CaCl2,先加过量Na2CO3溶液,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再加过量BaCl2溶液,氯化钡分别和硫酸钠、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会剩余氯化钡,故引入新杂质BaCl2,故错误;
II、要除去杂质Na2SO4、CaCl2,先加过量Na2CO3溶液,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再加过量Ba(NO3)2溶液,硝酸钡分别和硫酸钠、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会生成新的杂质硝酸钠和硝酸钡,故错误;
III、要除去杂质Na2SO4、CaCl2,先加过量BaCl2溶液,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再加过量Na2CO3溶液,碳酸钠分别和氯化钙、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达到除杂目的,故正确;
IV、要除去杂质Na2SO4、CaCl2,先加过量Ba(NO3)2溶液,硝酸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再加过量Na2CO3溶液,碳酸钠分别和硝酸钡、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以及新的杂质硝酸钠,故错误;
故选Ⅲ;
理由是:可以除去杂质Na2SO4、 CaCl2,并除去了过量的BaCl2;
②由①可知Y溶液是Na2CO3溶液;
I 、A中的氯化钠也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故错误;
II、 加入适量Na2CO3溶液,也会生成BaCO3、CaCO3,取少量沉淀滴入盐酸,也会有气泡产生,故错误;
III、 氯化钠溶液显中性,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所以取少量溶液A,滴入紫色石蕊,若溶液变蓝,说明碳酸钠溶液过量,故正确;
IV、氯化钠和氢氧化钙不反应,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取少量溶液A滴入石灰水,若出现白色沉淀,说明碳酸钠溶液过量,故正确;
故选Ⅲ、Ⅳ;
③先加过量BaCl2溶液,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再加过量Na2CO3溶液,碳酸钠分别和氯化钙、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溶液A是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要得到纯净的氯化钠,可加入过量稀盐酸将碳酸钠出去,盐酸具有挥发性,蒸发过程中会变成气体跑到空气中,故填:BaCO3、BaSO4、CaCO3、易挥发。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将20g碳酸钠和氯化钠固体混合物,加入101g水中完全溶解后,再往其中加入100g氯化钙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将滤渣干燥,称得其质量为10g。试计算:
(1)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原固体混合物中所含钠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利用表中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实验装置 | 实验步骤 |
Ⅰ.集气瓶的容积为250mL,实验开始前在集气瓶内加入50mL蒸馏水;在燃烧匙内加入足量白磷,塞紧瓶塞;取下注射器,吸入足量的、红颜色的水,再连接好装置。 Ⅱ.将组装好的实验装置转移到80℃热水中浸泡,片刻后白磷燃烧。 Ⅲ.待白磷熄灭后,再将整套装置放入冷水中冷却至室温。 |
(1)组装仪器后,用手向上拉动注射器活塞。松开手后,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说明此装置气密性良好。
(2)冷却后进入集气瓶的红颜色的水的体积是_____mL。
(3)若在以上实验过程中,同时完成“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满足温度达到着火点的条件”,还需补充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如图是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颜色变化.
(1)请你在编号②、③处各填入一种物质,②是___________;③是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图可以总结出稀硫酸的五个化学性质.请你写出编号①稀硫酸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编号④的物质是盐.请你写出符合编号④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民以食为天,“柴米油盐酱醋糖”中都含有化学物质。
①加碘食盐含有碘酸钾(KIO3), KIO3是由___________三种元素组成 (写元素名称),其中Ⅰ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
②白糖与红糖,主要成分都是蔗糖。利用活性炭的____________性, 可将红糖脱色变成白糖。
③天然气可作家用燃料,请写出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天然气如果发生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种有毒气体是____________。
④酒越陈越香,是因为陈酒中含一种有果香味的乙酸乙酯(C4H8O2) 物质,C4H8O2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 1molC4H8O2 中约含有________个氧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气体的制取、收集和除杂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请结合下列化学实验装置, 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指定的仪器名称:①_。
(2)写出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制取二氧化碳可以选择 B 装置,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优点是_, 收集二氧化碳一般采用装置_(填序号)。
(4)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将制得的气体依次通过装置 G 和装置 F 后,可得到较为纯净的二氧化碳,其中,装置 F 和 G 不能颠倒顺序的原因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将液体X加入到集气瓶中与固体Y作用,观察到气球逐渐变大,如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
X | 稀盐酸 | 水 | 水 | 双氧水 | 水 |
Y | 铁粉 | 氢氧化钠 | 氯化钠 | 二氧化锰 | 硝酸铵 |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 包饺子的食材有面粉、韭菜、瘦肉、植物油、食盐等。其中富含糖类的是 , 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
(2) 老年人缺 会发生骨质疏松, 容易骨折。
(3) 塑料盆、铁锅, 陶瓷茶杯等是生活常见用品, 其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4) 活性炭能除去家庭装修中产生的有害气体, 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性。
(5) 加了洗涤剂的水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是利用了洗涤剂的 作用。
(6)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煮沸可以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B.工业废气直接排放会造成水污染
C.寻找合适的催化剂, 利用光照使水分解是理想的制氢方法
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不会造成水污染
(7) 过氧化钙( CaO2 ) 能用于鱼类运输时的制氧剂, 与水反应生成碱和一种气体,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8) 某注射用药液的配制方法如下:
①把 1.0g 药品溶于水配制成 4.0mL 溶液 a;
②取 0.1mL 溶液 a, 加水稀释至 1.0mL, 得溶液 b;
③取 0.1mL 溶液 b, 加水稀释至 1.0mL, 得溶液 c;
④取 0.4mL 溶液 c, 加水稀释至 1.0mL, 得溶液 d。
由于在整个配制过程中药液很稀, 其密度都可近似看做 1g/cm3 , 1g 该药品可配制溶液d 的体积是 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A-H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己略去)。已知常温下A和E为红色固体,B和D为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G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2)反应①和③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否相同____________(填“是”或“否”)。
(3)写出符合反应②的一个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转化中,B和H表现出相似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