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化学小组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铁的金属活动性。
(1)若要证明Fe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X溶液可选用 ,其现象为 。
(2)若X溶液为少量硫酸铜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待充分反应后,取出铁片,放入金属R,观察到R表面有黑色固体析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得出Fe、Cu、R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LED是一种绿色节能光源.砷化镓(GaAs)是制造该光源的一种材料.该物质中As是﹣3价,则Ga的化合价为
A.+3 B.+5 C.﹣3 D.﹣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从微观视角看物质的变化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下面三幅示意图分别表示生成氯化钠的不同化学反应。请根据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图1是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由图1可知,元素的化学性质与
(填字母序号)有密切的关系。 A.电子层数 B. 内层电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
(2)图2描述了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图中A、B、C处应填入的化学式或离子符号依次为A 、B 、C 。
(3)图3表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用稀HCl和NaOH溶液进行中和反应的实验时,溶液的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请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得到此变化曲线,所进行的操作是 (填序号);
①将NaOH溶液滴加到稀HCl中 ②将稀HCl滴加到NaOH溶液中
(3)当反应进行到N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写化学式)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
(1)起初,人们从盐碱地和盐湖中获得纯碱,但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纯碱的化学式为 。
(2)1791年,“路布兰制碱法”取得专利。该方法以硫酸、氯化钠、木炭、白垩石(主要成分为CaCO3)为原料,但在20世纪20年代后被淘汰。因为生产过程中释放出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其分子结构示意图如右所示。该气体遇空气中的水蒸气易形成酸雾,腐蚀金属设备。该酸雾腐蚀金属铁的化学方程式为 。
(3)1861年,“索尔维制碱法”问世。该方法是在用氯化钠溶液吸收两种工业废气时意外发现的,反应后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NH4Cl),再加热碳酸氢钠即可制得纯碱。氯化钠溶液吸收的两种气体为 (填字母序号)。
A.Cl2 B.NH3 C.SO2 D.CO2
(4)“侯氏制碱法”由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先生于1943年创立,是“索尔维制碱法”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至今仍为全世界广泛采用。用下图所示装置可以模拟“加热碳酸氢钠制得纯碱”的过程。当观察到B中出现浑浊时,停止加热,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将A试管冷却至室温,向其中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溶液的pH=5,则该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4分)用化学用语填空: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_;
(2)农业上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碱_______;
(3)碘酒中的溶剂_______;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单质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除了有红色固体生成外,还有气体产生。为确定气体的成分,进行下列实验探究。
猜想与假设:依据 ① 可知气体可能是SO2、O2、H2中的一种或几种。
查阅资料:
①SO2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②O2+4KI+4HCl=2I2+4KCl+2H2O,淀粉遇I2变蓝。
③H2、CO等气体能将氧化铜还原成铜。
实验验证:
(1)将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无现象,则该气体中 ② SO2(填“有”或“无”)。
(2)用下列所示实验检验氢气和氧气:
A中观察到 ③ ,证明无O2; B中观察到 ④ ,证明该气体是H2。
实验反思:
(1)若没有浓H2SO4对实验结论的影响是 ⑤ 。
(5)由上述实验可知,硫酸铜溶液显 ⑥ 性(填“酸”或“碱”或“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为题:
(1)产物C、D中,属于单质的是
(2)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C的计量数(即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之比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