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李婉仪同学在做 NaOH 溶液与 CuSO4 溶液反应的实验时,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对该沉淀进行加热,一般会看到蓝色沉淀变成黑色,可有时却看到蓝色沉淀变成绿色。李同学对此异常现象产生了兴趣,决定对此现象产生的实验条件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成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写出上述生成蓝色沉淀以及蓝色沉淀变成黑色的化学反应方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加热蓝色沉淀产生黑色固体与什么因素有关?
(作出猜想)猜想 1:与 CuSO4 溶液过量有关;猜想 2:与 NaOH 溶液过量有关。
(设计实验)限选试剂:1%NaOH 溶液,20%NaOH 溶液,1%CuSO4 溶液,20%CuSO4 溶液。
实验方案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向 2 mL 20%CuSO4 溶液中滴加 2 滴 1%NaOH 溶液,再将所得沉淀加热 | 先产生蓝色沉淀,加热后___________。 | 猜想 1 成立 |
(2)_______________,再将所得沉淀加热 | 先产生蓝色沉淀,加热后___________。 | 猜想 2 不成立 |
(得到结论)在上述实验中,要能观察到蓝色沉淀变成黑色,关键是________。
(拓展与思考)进一步查阅资料得知,上述绿色物质是溶解度比氢氧化铜更小的水胆矾[化学式为Cu4(OH)6SO4],该物质能与酸反应,形成蓝色溶液。李同学想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该绿色物质中含有硫酸根,于是将上述绿色物质用蒸馏水洗涤、烘干,再溶解在足量的溶液 A 中,向所得溶液中滴加溶液 B,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表示原绿色物质中有硫酸根。试推测:溶液 A 中溶质的化学式是______,溶液 B 中溶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实验室利用下列仪器进行制取气体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⑤的名称:____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需要选择图 1 中的仪器有________(填序号)。
(3)常温下,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若用装置⑩收集氢气,气体应从______(填“a”或“b”)端导管进入。要想获得干燥的氢气,可将气体通过装有____________(填试剂名称)的洗气瓶。
(4)图2为制备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其中不能控制“反应随时发生与停止”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原因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但它却是一把双刃剑。
(1)据报道,江苏响水县某化工厂发生的特大爆炸事故,是由于硝化废料处理不当,发生级慢氧化引发自燃导致的。请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分析,缓慢氧化引发自燃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大火无情,重在防范。在生活中,能有效预防火灾的措施有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
①不乱拉乱接电线、电源电器 ②建立定期防火检查,更换灭火器药剂
③控制、隔离易燃物 ④家庭装修不用或少用易燃材料
(2)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里极速燃烧可导致爆炸,下列混合物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__________。
a煤气和空气 b N2 和 O2 c面粉和 O2 d H2 和 CO
(3)请根据燃烧的条件或灭火的原理解释以下成语的化学含义。
①煽风点火:_____________。
②釜底抽薪:_____________。
(4)在点燃的条件下,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请把图中 A、B 框中的微观粒子补画齐全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化学。
(1)如图是某品牌服装标签上的部分内容,面料中属于天然纤维的是_________。生活中常用_________的方法鉴别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
(2)厨房里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来除去水壶中的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和Mg(OH)2]。
(3)能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对油污具有___________作用。
(4)吃完南外美味的自助餐,赵子曦同学拿着还没开盖的可乐,跑回教室,打开瓶盖后,汽水喷涌而出,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
(5)下列食品中富含的营养素能为人体活动提供能量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鸡蛋 b矿泉水 c蔬菜 d牛肉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中甲是溴(Br)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是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钠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B.溴原子核外共有 4 个电子层
C.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2.99gD.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Na7Br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图所示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8℃时,将40gKNO3溶于100g水得到饱和溶液
B. 将43℃的Na2CO3饱和溶液升高10℃,有晶体析出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由40℃降温至23℃,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m(NaCl)=m(KNO3)>m(Na2CO3)
D. 除去KNO3中混有的Na2CO3,可在40 ℃配成饱和溶液,再降温结晶、过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在硬质大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氧化铜,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在烧杯中加入100g的澄清石灰水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忽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待反应结束烧杯中的物质质量为104.4g,计算:
(1)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_______g;
(2)参与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_________。(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实验小组对 “影响石灰石与盐酸反应速率的因素——盐酸的浓度和石灰石的颗粒大小等”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请你参与。
[进行实验]室温下,选用20mL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4%和6%)分别与1g颗粒状或块状的石灰石进行实验(固定夹持仪器略去)。
(1)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在装药品前应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具体的做法是____。
开始实验时,应将20mL稀盐酸_____________(填“快速”或“缓慢”)推入锥形瓶中,以保证盐酸能全部推入锥形瓶中。
[处理数据](3)实验小组进行实验后,获得的相关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 编号 | 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均取20mL) | 石灰石固体形状 (均取1g) | 二氧化碳的体积/mL (均收集前30s的气体) |
a | 4% | 颗粒 | 64.0 |
b | 4% | 块状 | 40.4 |
c | 6% | 颗粒 | 98.2 |
d | 6% | 块状 | 65.3 |
①要比较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选择的实验编号是_______(写一组),由此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②从上述实验得出石灰石的颗粒大小对反应速率影响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4)如表是实验时记录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和对应的时间的一组实验数据(每间隔4s读数一次):
时间/s | 4 | 8 | 12 | 16 | 20 | 24 | 28 | 32 | 36 | 40 | |
气体体积/mL | 16.0 | 22.2 | 29.4 | 39.3 | 50.4 | 57.6 | 62.0 | 64.7 | 66.0 | 66.0 |
从上表数据可以分析得出,到20s后反应速率逐渐变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
(5)你认为影响石灰石与盐酸反应速率的因素还有____,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猜想: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均有固体析出
C.t2℃时,M点对应的甲的溶液不饱和
D.t2℃时,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小组在探究“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
【探究实验一】酸能否与可溶性碱发生化学反应甲同学进行了实验一,能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______,同时测定反应后溶液的pH=2,说明酸能与可溶性碱发生化学反应。
【探究实验二】酸能否与难溶性碱发生化学反应乙同学进行了实验二,当滴入几滴稀盐酸后,发现试管②中无明显变化,于是得出“酸不能与难溶性碱反应”的结论。
丙同学对此产生质疑,并利用实验后的物质继续探究:
【分析】丙同学测定试管②中上层清液的酸碱度,读出pH=12,说明上层清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导致上清液的pH=12。
【解释】丙同学由此认为乙同学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验证】丙同学利用上述实验后的废液进行实验,将试管②中物质全部倒入一大烧杯中,静置,再将实验探究一所得溶液缓慢逐滴加入,说明酸能与难溶性碱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拓展】实验探究一、二中,反应均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