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图中的曲线表示1960~1990年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及温度变化。读图回答问题。
(1)30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呈________趋势。这些二氧化碳来源于各种生物的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温度几乎在持续________,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叫作______________。它最终造成世界各地农作物__________和多种生物________。
【答案】 上升 呼吸作用 燃料的使用 升高 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 温室效应 减产 灭绝
【解析】温室效应,就是太阳的短波辐射可以透大气射到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从图中看出30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呈上升趋势,这些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2)从图中看出温度几乎在持续升高,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特别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这种现象叫做温室效应。由于温室效应,地球的平均气温不断上升,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一些地区的台风更加频繁,还有一些地区则更加干旱,它最终造成世界各地的农作物大量减产和多种生物的加剧灭绝。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在稻田中,影响水稻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
①阳光 ②杂草 ③水分 ④土壤 ⑤田鼠 ⑥空气 ⑦蝗虫 ⑧稻螟
A.①②⑤⑥ B.③④⑦⑧ C.①③④⑥ D.②⑤⑦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近年某地再现镉含量超标大米的报道.为探究镉的危害,某班的学生进行了如下实验:
(一)该同学提出的问题:重金属元素镉对人类有多大的危害呢?
(二)实验过程:
(1)取32只体重为30g,生理状态、健康状况基本相同的小鼠随机平均分成4组,雌雄各半,并编号A、B、C、D。
(2)用生理盐水配制不同浓度的镉溶液,然后分别用配制的溶液对小鼠进行灌胃实验,其结果如表。
(3)实验结论: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随镉含量的增加,小鼠的死亡率_____。说明镉含量越高,对人体的危害越大。
(三)请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设置A组的目的是_____,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
(2)为了控制单一变量,32只小鼠灌胃前后的生活条件须_____(填相同或不同)。
(3)该实验设计分4组进行,每组样品都选用8只小鼠,主要是为了减少误差,避免出现______。
(4)“浪费粮食是可耻的”,于是该同学用“镉大米”喂鸡,但镉通过食物链最终不断在人体内_____,仍然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植物体的某些器官或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乙图中的a和b是由甲图中的________发育成的。
(2丁图中的______和_______将来分别可发育成乙图中的结构a和b
(3)丙图中的结构________和________可以使根不断长长 。
(4)填结构名称:A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 B________
(5)丙图中_______是根尖生长最快的结构,________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因为这里生有大量的________。幼根的生长主要靠丙图中的______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和______细胞的体积的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2019年5月25日,四川阿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布了拍摄到的白色大熊猫照片,照片中大熊猫通体白色,没有了“黑眼圈”。专家认为,这只白色的大熊猫患上了“白化病”。若下图为大熊猫的白化病遗传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熊猫的正常和白化在遗传学上称为一对_____。
(2)根据遗传图分析,大熊猫的白化是由_____(填“显性”或“隐性”)基因控制;若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则这只白化病大熊猫的基因组成是_____。
(3)若这两只亲代大熊猫再生一只大熊猫,则表现正常的可能性是_____。
(4)大熊猫的性别决定形式与人类相同,亲代雄性大熊猫传给子代雌性大熊猫的性染色体是_____(填“X”或“Y”)。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兴趣小组为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步骤如下,请分析回答:
①将长势、大小相同的两株天竺葵放在暗处2天后,分别置两瓶内密封瓶口,设为A、B瓶;
②将A瓶移到光下6—7小时,B瓶仍放在暗处(图一);
③取下玻盖,将点燃的蜡烛分别伸入A、B瓶(图二);
④取A、B瓶中大小相同的两片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脱色;
⑤取出脱色的叶片漂洗,滴加碘液。
(1)步骤①暗处理的目的是把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A、B瓶构成一组_________实验,其变量是________。
(3)步骤③,伸入A瓶的蜡烛燃烧更剧烈,说明瓶中富含_______(气体),这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伸入B瓶的蜡烛熄灭,说明瓶中缺少上述这种气体,该气体是被植物的__________作用消耗掉的。
(4)步骤④将叶片脱色,指的是脱去叶绿体中的___________。
(5)步骤⑤滴加碘液后,摘自A瓶的叶片会变蓝色,摘自B瓶的叶片不变蓝色,
这不仅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___________,还说明光合作用的条件需要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不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 工业城市中深色的桦尺蠖较浅色多 B. 青蛙有适应水陆两栖的呼吸系统
C. 枯叶蝶的翅膀像枯萎的叶片 D. 植树造林能美化环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