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图是某生态环境中的食物网,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该食物网中含有四条食物链
B. 最长的食物链有五个环节
C. 图中的箭头表示的是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D. 即使没有绿色植物,该食物网也照样存在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著名词句。结合有关“青蛙”的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春末夏初是青蛙的繁殖季节,这时,在池塘边会经常听到蛙鸣声,但在寒冷的冬天很难听到蛙鸣声,这是由哪种非生物因素影响的结果呢?________。
(2)蛙鸣是一种求偶行为,但当有人经过时,雄蛙就不再鸣叫,这体现出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征。
(3)蛙鸣求偶后产生的精子与卵细胞在水中形成受精卵,然后依次经过蝌蚪、幼蛙,发育为成蛙。由此可知,青蛙的生殖方式和发育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4)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____________和生活方式,如其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______呼吸,成体生活在水中,也可生活在陆地上,用______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成蛙的后肢发达、趾间有蹼,适于跳跃和划水等。
(5)如表为某校科研小组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的实验过程:
①请指出该实验设计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甲缸中加入少许甲状腺激素制剂,而乙缸内不加,其目的是__________。
③如果实验按你修改后的方案进行,预期的实验结果是甲缸中的蝌蚪提前发育成成蛙。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心脏内部结构示意图,据图可以判断出
A. ④是左心室
B. 肺动脉与图中的②相连
C. 右侧心壁比左侧的厚
D. 与左心室相连的血管是③主动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植物放在暗室中24小时,再用一长条铝箔纸包住其中一叶片的中间部分,放置在阳光下4小时后,取下此叶片用酒精隔水加热,去除叶绿素,清水漂洗后在叶片上滴加数滴碘液,叶片颜色变化正确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文明出行”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要求,也是中学生远离交通事故、确保人身安全的重要保障。下图A和B表示人体反射的神经中枢,①~⑨表示参与人体反射的各个结构。请据图回答:
(1)骑车时能清楚的看到一辆汽车由远而近驶来,主要是由于图中①______的调节作用,若骑车人是近视眼,看不清楚远处的物象,可配戴______(填“凹”或“凸”)透镜矫正。
(2)骑车行驶到路口时,看到红灯变亮立即刹车,属于______(填“非条件”或“条件”)反射,完成此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内。(填名称)
(3)由于骑行不稳,⑨受到碰撞引起膝跳反射,请补充完整膝跳反射的基本途径:⑨→______→⑧(用图中数字,字母和箭头表示)。
(4)为了尽快到达目的地,加快骑行,引起心跳加快,呼吸频率增加,肺活量增大等一系列反应,出现这些反应除了主要依靠神经系统,还离不开______调节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学校展示的部分动物图片(①涡虫,②蚯蚓,③金鱼,④青蛙,⑤鸽子,⑥家兔,⑦水螅,⑧鳄鱼),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助他们解决下列问题。
(1)③的呼吸器官是_______。
(2)上述动物有口无肛门的是_______(填序号或名)。
(3)上述动物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的是_______(填序号或名称)
(4)⑥是哺乳动物,该类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是______,保证其后代具有较高的成活率。
(5)将上述动物①②③④⑦⑧分为一类,⑤⑥分为一类,分类的依据是体温会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动物是_____动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面是某同学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后进行的有关叙述,你认为其中错误的是( )
A. 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对光时,应将⑦凸面镜对准③
B. ②放大的倍数越大,镜头越短
C. 低倍物镜换用高倍物镜时,应首先转动①,再调节⑥
D. 视野的放大倍数等于④的放大倍数与②的放大倍数之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