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下列有关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听觉的形成部位是在7
B. 鼻咽部感染时,病菌可通过8进入,引起中耳炎
C. 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10造成损伤
D. 6和7和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
【答案】A
【解析】听觉的产生:首先是耳廓把外界的声波收集起来,然后经外耳道传送到中耳,振动鼓膜产生振动,进一步振动听骨链,经此将振动传导到内耳,耳蜗听觉感受器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位听神经传入大脑,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符合题意;8咽鼓管,是咽喉与中耳的通道,病菌若由此进入5鼓室,属于中耳,人会患中耳炎,不符合题意;鼓膜内外的气压要保持平衡,若一方压力过大,鼓膜就会被震破,听力受损.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使鼓膜受损,不符合题意;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会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不符合题意。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细菌等大量的病原体。我们能够健康地生活,原因之一是我们的皮肤具有屏障作用,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同样具有屏障作用。下面为某探究活 动小组的同学利用西红柿进行的模拟探究活动。
实验用品:洁净塑料袋4个,果皮完整、大小相同的新鲜西红柿4个,等量的西红柿腐 烂物2份。
探究过程:将4个西红柿洗净、擦干,处理方法如下表所示,放入塑料袋中密封,均放 置在25的环境中,四天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请根据上述探究过程,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1号西红柿在本探究实验中起的是______________作用。
(2)请你预测4号西红柿的实验结果为 ______________。(填“不腐烂”、“轻度腐烂,,或“严重腐烂”)
(3)在免疫学上,人体皮肤的这种屏障作用属于 ___________免疫。
(4)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促使其产生抵抗该病原体的___________,从而参与病原体的清除。
(5)某人不慎被一只疯狗咬伤,患上了狂犬病。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分析,该患者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一对有耳垂的夫妇生了一个无耳垂的孩子(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再生有耳垂孩子的可能性更大
B.父母的基因组成均为Aa
C.有耳垂和无耳垂都受基因控制
D.无耳垂为显性性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鲸生活在海洋中,颈部不明显,具鳍,体表光滑无毛。但它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类的主要原因是( )
A.用肺呼吸,体温恒定 B.心脏分四腔,两条血液循环路线
C.神经系统发达,能产生条件反射 D.体腔内有膈,胎生、哺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为研究动物的行为,某同学进行了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下面表格中的数据是该同学的实验记录;甲图为“迷宫”示意图;乙图为实验中小鼠找到食物所需时间的柱形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乙图中绘出小鼠第三次找到食物时间的柱形图。_______
(2)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_____________行为,通常小鼠找到食物后会发出一种叫声,引来其他小鼠,这种叫声起到了传递_____________的作用。
(3)在上述实验中,若把小鼠换成蟑螂,蟑螂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食物,说明动物越_____________,学习能力越强,这种学习能力的强弱是由动物体内的______决定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内表皮细胞,下列相关的说明中正确的是( )
A. 1为细胞壁,植物细胞特有,除了起保护作用外,还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B. 4为细胞质,与动物细胞不同,它内部的能量转换器不是线粒体,而是叶绿体
C. 5为液泡,内含溶解有多种物质的细胞液
D. 2为细胞膜,起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孕妇在怀孕期间应当尽可能避免感冒,否则感冒药的副作用会对胎儿构成危害,是因为( )
A.药物可随血液循环进入胎儿体内,危害胎儿的健康
B.药物可随废物排出而进入胎儿体内,危害胎儿的健康
C.药物可随母体吸入的氧气进入胎儿体内,危害胎儿的健康
D.药物可随母体吸入的二氧化碳进入胎儿体内,危害胎儿的健康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