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豌豆的相对性状明显,是杂交实验的好材料.著名的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分析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发现了生物的遗传规律。豌豆的植株有高茎的,也有矮茎的,现用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植株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请根据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1)在甲组中,豌豆的亲代都是高茎,后代也都是高茎,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性状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
(2)通过分析丙组实验数据可知,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性状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__________.若用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基因,则乙组中高茎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3)在豌豆杂交过程中,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的数目要____________。亲代的_____________随着染色体传递给子代,并控制着子代的性状表现。
(4)若将高茎豌豆种植于贫瘠的土壤中,豌豆茎的高度会有明显的下降,这种变异属于____________的变异。
(5)若将乙组别的高茎子代个体进行杂交,后代有_______种基因型,表现型为高茎的个体概率为___________ %,表现型为矮茎的个体概率为____________%。
【答案】 遗传 相对性状 高茎 Bb 减半 基因 不可遗传 3 75 25
【解析】分析: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
(2)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
(3)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
(4)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
(5)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
解答:
(1)在甲组中,豌豆的亲代都是高茎,后代也都是高茎,体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因此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遗传 。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是豌豆茎的形态不同,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豌豆的高茎和矮茎在遗传学上称为相对性状 。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子代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根据丙组的杂交结果可知: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性状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高茎、属于隐性性状的是矮茎 。若用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基因,则高茎植株的基因组成是BB或Bb,矮茎植物的基因组成是bb;在乙组中高茎杂×矮茎交实验中,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杂交,子代中高茎与矮茎的比例接近1:1,说明高茎植株的基因组成是Bb 。
(3)在豌豆杂交过程中,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的数目要分开 。在生殖过程中,亲代的基因通过生殖过程,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从而控制着后代的性状表现 。
(4)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 。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若将高茎豌豆种植于土壤贫瘠的田地里,豌豆茎杆的高度就会有明显的下降,这种变异是环境条件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
(5)若用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基因,则高茎植株的基因组成是BB或Bb,矮茎植物的基因组成是bb;在乙组中高茎杂×矮茎交实验中,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杂交,子代中高茎与矮茎的比例接近1:1,说明高茎植株的基因组成是Bb 。
由上图遗传图解可以看出,高茎子代个体进行杂交,后代有三种基因型,表现型为高茎的个体概率为75 %,表现型为矮茎的个体概率为25%。
故答案为:
(1). 遗传 (2). 相对性状 (3). 高茎 (4). Bb (5). 减半 (6). 基因 (7). 不可遗传 (8). 3 (9). 75 (10). 25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行为不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给浮出水面的金鱼吸食
B.黑猩猩钓取白蚁作为食物
C.小袋鼠爬到母袋鼠的育儿袋中吃奶
D.乌贼遇到敌害时能迅速喷出大量墨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生物圈是一个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_____________,它包括___________的底部,______________的大部和 ___________的表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情况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 皮肤和黏膜对病原体的阻挡作用 B. 溶菌酶溶解病菌
C.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D. 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杀灭病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