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
瑞士化学家米勒因合成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4年,美国在意大利的许多士兵因使用DDT来扑灭传染斑疹伤寒流行病人身上的虱子而避免丧生.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评价说:“单独从疟疾病看,DDT可能拯救了5000万生命.”但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表明,DDT是一种难降解的有毒化合物,进人人体内可引起慢性中毒.我国已于1983年停止生产和使用.
(1)按照传播途径来分类,疟疾属于
血液
血液
传染病.
(2)在过去,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 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B
B

A.DDT是挥发性物质          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
C.考察队将DDT带到了南极    D.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
(3)下表是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海水和几种生物体内的DDT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名称 海水 生物A 生物B 生物C 生物D 生物E
DDT含量(μg/mL) 0.00005 0.5 0.005 2 0.04 75.5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是
B→D→A→C→E
B→D→A→C→E

a.生产者是
B
B
,次级消费者是
A
A

b.在该生态系统中,从第一营养级到最高营养级,生物个体数目是如何变化的?生物体内DDT浓度是如何变化的?
生物个体递减,DDT浓度递增
生物个体递减,DDT浓度递增

c.南极海洋生态被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
分析:此题是资料分析题,一是考查资料分析能力,二是考查书写食物链、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的知识,据此答题.
解答:解:(1)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传染病可以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疟疾属于血液传染病.
(2)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在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这说明DDT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已加入全球性的物质循环当中.
(3)食物链书写,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该水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即 B→D→A→C→E.
a、阳光的能量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中,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该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是表中的B,即生产者,A是次级消费者.
b、有毒物质DDT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渐富集积累,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根据有毒物质的多少可以排出A0.005→E0.04→C0.5→B5.0→D75.5,因此,在该生态系统中,从第一营养级到最高营养级生物体内DDT浓度的变化是生物个体递减,DDT浓度递增.
c、南极海洋生态被破坏是环境污染早成的.
故答案为:(1)血液;(2)B(3)B→D→A→C→E;a、B;A;b、生物个体递减,DDT浓度递增;c、环境污染
点评:食物链是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生物富集原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瑞士化学家米勒因合成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4年,美国在意大利的许多士兵因使用DDT来扑灭传染斑疹伤寒流行病人身上的虱子而避免丧生.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评价说:“单独从疟疾病看,DDT可能拯救了5000万生命.”但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表明,DDT是一种难降解的有毒化合物,进人人体内可引起慢性中毒.我国已于1983年停止生产和使用.
(1)按照传播途径来分类,疟疾属于________传染病.
(2)在过去,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 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________
A.DDT是挥发性物质     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
C.考察队将DDT带到了南极  D.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
(3)下表是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海水和几种生物体内的DDT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名称海水生物A生物B生物C生物D生物E
DDT含量(μg/mL)0.000050.50.00520.0475.5
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是________.
a.生产者是________,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
b.在该生态系统中,从第一营养级到最高营养级,生物个体数目是如何变化的?生物体内DDT浓度是如何变化的?________.
c.南极海洋生态被破坏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2-2013学年湖南省衡阳市集兵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瑞士化学家米勒因合成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4年,美国在意大利的许多士兵因使用DDT来扑灭传染斑疹伤寒流行病人身上的虱子而避免丧生.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评价说:“单独从疟疾病看,DDT可能拯救了5000万生命.”但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表明,DDT是一种难降解的有毒化合物,进人人体内可引起慢性中毒.我国已于1983年停止生产和使用.
(1)按照传播途径来分类,疟疾属于______传染病.
(2)在过去,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 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______
A.DDT是挥发性物质          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
C.考察队将DDT带到了南极    D.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
(3)下表是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海水和几种生物体内的DDT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名称海水生物A生物B生物C生物D生物E
DDT含量(μg/mL)0.000050.50.00520.0475.5
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是______.
a.生产者是______,次级消费者是______.
b.在该生态系统中,从第一营养级到最高营养级,生物个体数目是如何变化的?生物体内DDT浓度是如何变化的?______.
c.南极海洋生态被破坏的原因是什么?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