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不是扁形动物共同特征的是
A.身体呈两侧对称 B.背腹扁平
C.有口无肛门 D.大多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哮喘是常见的呼吸进疾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下图为正常状态与哮喘发病状态的呼吸系统结构对比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哮喘患者发病时会出现呼吸困难、急促等症状,这是由于患者的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管腔较正常状态变得_____,同时呼吸道内_____增多,导致气管不完全堵塞。
(2)若气管长时间处于不完全堵塞状态,患者吸气时肋骨间肌肉和膈肌_____,胸廓扩张,气体尚能入肺;呼气时胸廓回缩,呼吸道阻力增大,肺中气体排出困难,可能导致图中[1] _____过度膨胀甚至破裂。
(3)哮喘发病时,患者会感到头晕乏力,这是由于能进入图中[2] _____的氧气减少,从而导致多处组织细胞的_____减弱,无法为生命活动提供足够的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表示的是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之间关系的曲线,该曲线是通过实测一片叶子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二氧化碳吸收和释放情况得到的。能代表细胞中发生的情况与曲线 AB段(不包括 A、B两点)相符的一项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依图回答下列问题。
(1)呼吸系统由___和___组成。
(2)[]___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3)图中5是___,它进入肺后反复分支,在末端形成了许多肺泡,其外壁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人体消化和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腺分泌的胆汁参与脂肪消化 B. 淀粉在胃中被初步分解
C. 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D. 胃只具有贮存食物功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科普文阅读
聚苯乙烯是塑料袋的原料,塑料袋被称为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2016年,塑料的产量是3.2亿吨,而中国就占到1/4。按照目前的科学估计,塑料在自然界中降解需要500年以上,那么有没有方法可以解决这个严峻的环境问题呢?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杨军教授在发现自己家的米长虫子并咬破塑料袋后得到了启示,于是开始了长达13年的潜心研究。
杨军教授及其团队经过研究发现某些虫子的肠道菌群可以降解塑料,而这些虫子中就包括黄粉虫。
黄粉虫,又称面包虫,属于昆虫纲、鞘翅目、拟步行科、粉甲虫属。黄粉虫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黄粉虫干品含脂肪30%,蛋白质高达50%以上,此外还含有磷、钾、铁等多种元素。目前是国际航空站宇航员们的食品之一。
研究团队各取500条黄粉虫,在30天内分别饲喂塑料和虫子喜欢吃的麦麸,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收集黄粉虫的粪便,也发现聚苯乙烯的含量降低。黄粉虫吃进去的塑料是怎么转化的呢?经过科学家的实验发现,如果塑料有50%转化成二氧化碳和虫子的机体,就说明塑料转化成肌肉了。而实验结果也是如此。也就是说,黄粉虫吃进去的饲料转化成了虫体的肌肉。
那么黄粉虫是如何降解塑料的呢?经过团队的实验发现,黄粉虫肠道内的菌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个不经心的发现,触发了杨军教授多年的研究。而这个研究使得500年才能降解的塑料在24小时之内就能降解,并成为虫体的肌肉。有数百家媒体都采访报道了杨军教授团队的工作。它们评论这个发现是一个革命性的,是过去十年环境科学领域最大的突破之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黄粉虫是一个物种,它属于动物界、___________门、昆虫纲、鞘翅目属、拟步行科、粉甲虫属,请你写出一种与黄粉虫属于同一纲的动物__________________。
(2)黄粉虫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黄粉虫的这种发育方式属于___________发育。
(3)黄粉虫取食塑料,在体内转化成肌肉,那么如何证明塑料转化成了肌肉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团队通过实验绘制出上图中的曲线,从曲线能看出的是________(多选)
A.塑料作为黄粉虫的唯一食物,500条黄粉虫30天内可吃掉1.8克左右
B.喂食塑料和麦麸的黄粉虫在30天内存活率无显著差异
C.塑料也可以作为黄粉虫的食物
D.黄粉虫肠道内的菌群对塑料的降解起到了重要作用
(5)黄粉虫肠道内的菌群对降解塑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黄粉虫和其肠道内的菌群属于___________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