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数学 > 题目详情

同学们都知道,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它可以表示许多实际意义,比如在图1中,x代表时间(小时),y代表路程(千米),那么从图象上可以看出,某人出发时(x=0)离某地(原点)2千米,出发1小时后,由x=1,得y=5,可知某人离某地5千米,他走了3千米.在图2中,OA、BA分别表示甲、乙两人的运动图象,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用t表示时间,S表示路程,那么甲、乙两人各自的路程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式是(甲)________,(乙)________;

(2)甲的速度是________千米/时;

(3)两人同时出发,相遇时,甲比乙多走________千米.

答案:
解析:

  解:(1)由图象可知甲、乙运动图象分别是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设它们的函数解析式分别为s=k1t和s=k2t+b.

  把(5,20)代入s=k1t,得k1=4.

  ∴甲的路程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式为s=4t.

  把(5,20)和(0,5)分别代入s=k2t+b,得

  

  ∴乙的路程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式为s=3t+5.

  (2)由图象可知:甲行驶5小时的路程是20千米.

  ∴甲的速度为20÷5=4(千米/时).

  (3)甲比乙多走了5千米.


提示:

本题难度不大,但它一改行程问题用“线示法”表示相等关系的传统习惯,而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表示相等关系,结合“形”认识数,考查学生打破常规解题模式的能力.由图(1)可知,某人离某地2千米以3千米/时的速度行驶,从而由图2可得:甲从点O处出发小时行驶20千米;乙从离原点5千米处出发小时行驶的路程是20-5=15(千米),两人同时同向行进,相遇(实际是甲追上乙)时,甲比乙多走了5千米.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图①是一张长与宽不相等的矩形纸片,同学们都知道按图②所示的折叠方法可以裁剪出一个正方形纸片和一个矩形纸片(如图③),
精英家教网
(1)实验:
将这两张纸片分别按图④、⑤所示的折叠方法进行:
精英家教网
请你分别在图④、⑤的最右边的图形中用虚线画出折痕,并顺次连接每条折痕的端点,所围成的四边形分别是什么四边形?
(2)当原矩形纸片的AB=4,BC=6时,分别求出(1)中连接折痕各端点所得四边形的面积,并求出它们的面积比;
(3)当纸片ABCD的长和宽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时先后得到的两个四边形的面积比等于(2)所得到的两个四边形的面积比?
(4)用(2)中所得到的两张纸片,分别裁剪出那两个四边形,用剩下的8张纸片拼出两个周长不相等的等腰梯形,用图表示并标明主要数据,分别求出两梯形的面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图1是一张宽与长之比为
5
-1
2
:1
的矩形纸片,我们称这样的矩形为黄金矩形.同学们都知道按图2所示的折叠方法进行折叠,折叠后再展开,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ABEF和一个矩形EFDC,那么EFDC这个矩形还是黄金矩形吗?若是,请根据图2证明你的结论;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精英家教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同学们都知道,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已知AB∥CD.如图1,点P在AB、CD外部时,由AB∥CD,有∠B=∠BOD,又因为∠BOD是△POD的外角,故∠BOD=∠BPD+∠D,得∠BPD=∠B-∠D.
(1)已知AB∥CD.如图2,点P在AB、CD内部时,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不成立,则∠BPD、∠B、∠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你说明你的结论;
(2)在图2中,将直线AB绕点B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交直线CD于点Q,如图3,则∠BPD、∠B、∠D、∠BQ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说明理由;
(3)利用第(2)小题的结论求图4中∠A+∠B+∠C+∠D+∠E+∠F的度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

同学们都知道,|3-(-2)|表示3与-2之差的绝对值,它在数轴上的意义是表示3的点与表示-2的点之间的距离.
试探索:
(1)求|3-(-2)|=
5
5

(2)式子|x+3|在数轴上的意义是
表示x的点与表示-3的点之间的距离
表示x的点与表示-3的点之间的距离

(3)找出所有符合条件的整数x,使得|x+3|+|x-2|=5这样的整数是
-3,-2,-1,0,1,2
-3,-2,-1,0,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