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用镜头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某同学拍了一张清晰的半身像,现要改拍全身像,则应(  )

A.照相机远离该同学,镜头向后缩B.照相机远离该同学,镜头向前伸

C.照相机靠近该同学,镜头向后缩D.照相机靠近该同学,镜头向前伸

【答案】A

【解析】

用照相机给某人拍完半身像以后,改为全身像,像变小,需要增大物距,同时减小像距,则要照相机远离该同学,增大镜头与人之间的距离,镜头向后调,减小镜头和底片之间的距离。

故选A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自行车的实例中,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

A.车把套上制作了花纹B.轮胎的表面做得凹凸不平

C.给车轴加润滑油D.刹车时用力捏闸柄,增大闸皮对车圈的压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荣成烟墩角天鹅湖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上万只天鹅每年冬季成群结队悄然降临,栖息越冬,这期间有大批的摄影爱好者云集.如图所示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所拍的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天鹅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

B. 天鹅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C. 当发现天鹅没有全部进入照相机取景框内时,摄影者应远离天鹅并将镜头后缩

D. 当发现天鹅没有全部进入照相机取景框内时,摄影者应靠近天鹅并将镜头前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雷对凸透镜焦距与制成凸透镜的材料种类、凸透镜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实验.

(1)他第一次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则测得的焦距为___________cm.

(2)12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同种材料制成的凸透镜,透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折光能力越_________.比较23两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雷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受此启发,他分别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结论是:对同一凸透镜,__________光入射时焦距小些.

(4)探究完成后,小雷和其他同学用焦距为8. 0 cm的凸透镜和蜡烛进行成像实验.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当物距均为16. 0 cm时,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9. 0 cm13. 0 cm,与理论像距16. 0 cm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数码相机是一种新兴的照相器材,它同普通照相机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底片,而是通过一个特殊的感光层CCD,将图像的光信号转化成为数字信号保存起来.下表是某数码相机的一些参数,请你根据这个表格,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说明,感光层离开镜头的距离要满足什么条件:_________________;要成像,物体离开镜头的距离要满足什么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一名同学在测量记录中没有写单位,下列哪个数据的单位是mm

A.普通课本一张纸的厚度是7B.茶杯的高度是10

C.他自己的身高是16.7D.物理书的长度是25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测定铁块的密度”实验中,用天平测量铁块质量时,砝码放在天平的盘,天平平衡后,砝码与游码位置如图1所示,被测物体的质量为克.如图2(a)和(b)所示的装置可用来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的关系,其中图中金属盒上橡皮膜所受液体压强较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

B. u=15 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 u=25 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 cm处移动到30 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金属圆柱体甲的高度为d,底面积为S;薄壁圆柱形容器乙的底面积为2S,且足够高,其中盛有深度为H(H>d)的液体,置于水平面上. ①若甲的体积为1×1033 , 密度为2×103千克/米3 , 求它的质量m.
②若乙所受重力为G1 , 其中所装液体重为G2 , 求乙对水平面的压强p.
③现将甲浸入乙的液体中,其下表面所处深度为h,求液体对甲下表面压强p与液体对乙底部压强p的比值及其对应h的取值范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