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如图所示,9块体积相同的砖,每块砖的长:宽:高=4:2:1,密度相同的砖作为一组,共分为三组,放在水平地面上,这三组砖的密度之比为ρ1:ρ2:ρ3=1:2:3.则


  1. A.
    三组砖对地面的压力之比为1:4:9
  2. B.
    三组砖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1:8:3
  3. C.
    如果将每组砖最上面的那块挖成空心的,使空心部分的体积分别为原来体积的数学公式数学公式数学公式,则三组砖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17:128:45
  4. D.
    若使三组砖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8:20:9,则应该将第一、二组最上面那块砖更换,使它们的密度与第三组的密度之比为4:1:3
BC
分析:A、根据密度之比和体积相等可计算质量之比,利用重力公式求重力之比,放在水平地面上,可求对地面的压力之比;
B、根据每块砖的长、宽、高计算出三组砖的受力面积,再利用压强公式求压强之比;
C、如果将每组砖最上面的那块挖成空心的,使空心部分的体积分别为原来体积的
求出三组砖的质量,得出质量之比,利用重力公式求重力之比,放在水平地面上,可求对地面的压力之比;再利用压强公式求压强之比;
D、设第一、二组最上面那块砖更换的砖的密度为ρ1′和ρ2′,若ρ1′:ρ2′:ρ3=4:1:3,按C的方法求出对桌面的压强之比,若等于8:20:9,则D正确,否则D错.
解答:A、∵m=ρv,ρ1:ρ2:ρ3=1:2:3,9块砖的体积v相同,
∴三组砖的质量之比:
m1:m2:m3=1:2:3,
三组砖的重力之比:
G1:G2:G3=1:2:3,
∵在水平地面上,F=G,
三组砖对地面的压力之比:
F1:F2:F3=1:2:3,故A错;
B、由图可知受力面积:
s1:s2:s3=(4×2):(2×1):(4×2)=4:1:4,
三组砖对地面的压强之比:
p1:p2:p3===1:8:3,故B正确;
C、如果将每组砖最上面的那块挖成空心的,使空心部分的体积分别为原来体积的
m1=2ρ1v+ρ1v=ρ1v,
m2=2ρ2v+ρ2v=ρ2v,
m3=2ρ3v+ρ3v=ρ3v,
∴m1:m2:m3=ρ1v:ρ2v:ρ3v=×1:×2:×3=17:32:45,
∵在水平地面上,F=G=mg,
三组砖对地面的压力之比:
F1:F2:F3=17:32:45,
s1:s2:s3=4:1:4,
三组砖对地面的压强之比:
p1:p2:p3===17:128:45,故C正确;
D、设第一、二组最上面那块砖更换的砖的密度为ρ1′和ρ2′,
则:F1=m1g=2ρ1vg+ρ1′vg,
F2=m2g=2ρ2vg+ρ2′vg,
F3=m3g=2ρ3vg+ρ3vg,
若:ρ1′:ρ2′:ρ3=4:1:3,
则:F1:F2:F3=(2ρ1vg+ρ1′vg):(2ρ2vg+ρ2′vg):(2ρ3vg+ρ3vg)
=(2ρ11′):(2ρ22′):(2ρ33)=(2×1+4):(2×2+1):(2×3+3),
=6:5:9,
s1:s2:s3=4:1:4,
三组砖对地面的压强之比:
p1:p2:p3===6:20:9,与8:20:9不符,故D错.
故选B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重力公式、压强公式的掌握和运用,四个选项分别求解,要细心防止因颠倒而出错.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7、本题有两小题:
(1)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
①小明的操作如图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
温度计的液泡与容器底相接触

②他改正错误后,当水温上升到84℃时,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3min后停止读数,其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84 88 96 98 98 98 98
第三次数据没育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该读数为
92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温度
不变

③小华做此实验时,发现无论加热多长时间,水始终都不能沸腾,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实验火焰太小,水散发热量太多,以至于水不能达到沸点
(写出一条即可).
(2)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物理属性.同学们找来大小不同的蜡块和干松木做实验,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 蜡块 干松木
体积V/cm3 质量m/g 体积V/cm3 质量m/g
10 9 10 5
20 18 20 10
30 27 30 15
40 36 40 20
①在如图的方格纸中,用图线分别把蜡块和干松木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情况表示出来

②分析图表可知,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相同
;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不同
 (以上两格选填“相同”或”不同”).物理学中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定义为密度.初中物理中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还有
速度
(写一个即可).
③本实验测量多组数据的目的是
为了寻找规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2?静安区二模)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密度知识后,根据“浸入水中的铁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浸入水中的木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的现象,提出猜想1:物块的密度可能会对它浸入水中后的最终状态有影响.于是他们选用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圆柱体A、B、C、D(ρA>ρB>ρ>ρC>ρD)进行实验.当它们在水中静止时,实验现象如图(a)、(b)、(c)和(d)所示.
①分析比较图中
(a)或(b)
(a)或(b)
的实验现象和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浸入水中的实心圆柱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圆柱体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
②分析比较图中(c)或(d)的实验现象和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
浸入水中的实心圆柱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浸入水中的实心圆柱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时,圆柱体最终漂浮在水面上.
③分析比较图中(c)和(d)的实验现象和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不同实心圆柱体,
当体积相同时,圆柱体密度小
当体积相同时,圆柱体密度小
,其露出水面的体积大.
表一 ρ圆柱体=0.8×103千克/米3
实验
序号
露出体积
(厘米3
总体积
(厘米3
1 2 10
2 4 20
3 6 30
表二ρ圆柱体=0.5×103千克/米3
实验
序号
露出体积
(厘米3
总体积
(厘米3
4 5 10
5 15 30
6 25 50
表三ρ圆柱体=0.3×103千克/米3
实验
序号
露出体积
(厘米3
总体积
(厘米3
7 14 20
8 28 40
9 42 60
由此,该小组同学进一步提出猜想2:漂浮在水面上的实心圆柱体,其露出水面的体积占的总体积的比例跟
(圆柱体的)密度
(圆柱体的)密度
有关.为继续验证猜想2,他们分别选用若干不同的圆柱体和足够深的水进行实验,并记录圆柱体的密度、总体积及其露出水面的体积在表一、表二和表三中.
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的数据,对于猜想2可初步得出的结论:
(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可得出初步的结论:
同种材料、大小不同的圆柱体漂浮在水中时,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相同.
同种材料、大小不同的圆柱体漂浮在水中时,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相同.

(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和表三,可得出初步的结论:
不同材料的圆柱体漂浮在水中时,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不同,密度小的圆柱体的露出体积所占总体积的比例大.
不同材料的圆柱体漂浮在水中时,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不同,密度小的圆柱体的露出体积所占总体积的比例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用如图18所示的装置,将同一物体分别逐渐浸入到水和酒精中,为了便于操作和准确收集数据,用升降台调节溢水杯的高度来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他们观察并记录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及排开液体的体积。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液体种类

实验序号

物体重力G(牛)

弹簧测力计示数F(牛)

物体受到的浮力F(牛)

排开液体体积

V(厘米3

ρ=1.0克/厘米3

1

2

1.5

0.5

50

2

1.0

1.0

100

3

0.5

1.5

150

酒精

ρ酒精=0.8克/厘米3

4

2

1.6

0.4

50

5

1.2

0.8

100

6

0.8

1.2

150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和3(或4、5和6)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9)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0)      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3)本实验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选用了不同液体并进行了多次实验,其目的是为了 (11)  (选填字母序号)A.寻找普遍规律;B.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4)实验中小明同学观察到将同一个物体浸没在密度越大的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小。于是他灵机一动,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了一个重1.5牛的物块,如图19甲所示;当他把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如图19乙所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0.5牛,他就在0.5牛处对应标上1.0克/厘米3的字样;当他把物块浸没在酒精中时,如图19丙所示,应该在弹簧测力计刻度盘的  (12) 牛处对应标上0.8克/厘米3字样,聪明的他就将图甲所示装置改装成了一个能测液体密度的密度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人教版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提纲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1.宇宙由物质组成。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

   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分子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原子结构。

  5.纳米科学技术。

   二、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常用单位:t g 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150g;一头大象约6t;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游码归零,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横梁平衡。具体如下: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B、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

     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

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1kg/m3=10-3g/cm3。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不变,m与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与密度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5.图象:如图所示:甲>乙。

  6.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厘米3 (cm3)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7.测固体的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8.测液体密度:

  1)公式法:天平测液体质量,用量筒测其体积。

⑴原理:

  ⑵方法: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④得出液体的密度=(m1-m2)/V

 2)等容法:没有量筒或量杯,可借水和其他容器来测。

  3)浮力法:在没有天平、量筒的条件下,可借助弹簧秤来测量,如用线将铁块系在弹簧秤下读出,铁块浸在空气和浸没水中的示数G,,则,再将铁块挂在弹簧秤下,浸没在待测液体中

 9.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