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下列实例中,通过做功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阳光晒热棉被

B.锯木头时锯条变热

C.用热水袋取暖

D.冷气使房间温度降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做功主要有摩擦生热和压缩气体做功,做功实质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是从一个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A、阳光晒热棉,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不符合题意;B、锯木头时锯条变热,是因摩擦(克服摩擦力做功)而发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符合题意;C、用热水袋取暖,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不符合题意;D、冷气使房间温度降低,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烧水时,当把水烧后,会看到冒白气。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烧水、做饭的时候,产生的水蒸气和开水的温度相近,但水蒸气引起的烫伤往往比开水引起的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先要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还要 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产生的,必须通过_____才能向外传播。声音以 的形式传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炮弹里火药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炸开弹壳后温度降低,是用的方式减少了气体的内能;食物放进冰箱后温度降低,是用的方式减少了食物的内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一元硬币的直径最接近于( )

A. 2um B. 2mm C. 2cm D. 2d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同组的小明和小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华首先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小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如图甲所示.当在纸上呈现一个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L=8cm.至此小华认为凸透镜的焦距是f=8cm.

(1)你认为小华的测量对吗?答:____.(选填“对”或“不对”)

(2)小明为了检验小华的判断,将向下方的纸张远离了凸透镜一些,若观察纸上呈现的光斑继续变小,则说明凸透镜的焦距应该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者“小于”)8cm.

(3)小明后来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来探究其成像规律的实验,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节它们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该像是一个倒立、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此时所成的像与____所成的像性质相同(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4)实验中,发现蜡烛由于燃烧渐渐变短,而烛焰的像逐渐往光屏的____方移动.(选填“上”或“下”)

(5)把图乙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如图丙所示.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6)蜡烛成完整像时,如果小华用白纸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挡住,则小明在光屏上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__(选填“变亮”、“变暗”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福州许多路口安装有盲人过街提示器,盲人可以根据提示器发出声音的高低辨别方向。其中声音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A.音色 B.音调 C.振幅 D.响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人们发现汽车在行驶中所受到的空气阻力F,与汽车迎风面积S和汽车行驶速度有关.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得到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表1为汽车行驶速度υ=20 m / s时空气阻力Ff,与迎风面积S的有关数据,表2为迎风面积S=4.0 m2时空气阻力Ff与汽车行驶速度υ的有关数据)

(1)由表1数据可知: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时,空气阻力与迎风面积成_________关系.

(2)表2漏填了一个数据,漏填的数据应为_________N.

(3)根据表2可得,在迎风面积一定时,空气阻力Ff与汽车速度υ的定量关系可表示成_________,其中比例系数k=_______Ns2/m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水平地面上的一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0~2秒,物体没有推动,是因为推力等于摩擦力

B. 2~4秒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C. 2~4秒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3N

D. 4~6秒,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水平推力是一对平衡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