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某小组同学在“比较并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各并联电阻的大小关系”时:
(1)甲同学首先利用先前学过的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和控制变量法,提出一个比较方法:若两并联电阻的材料和长度都相同,将它们并联后,横截面积
 
了,因此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并联电阻的阻值都
 

(2)乙同学说:若并联的两电阻材料和长度都不同,变量控制不住,怎么比较?不如“用电流表测电流”的方法进行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其实验过程如下:
将手头仅有的阻值分别为R1为30欧、R2为60欧的两个电阻,按图1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断开电键S2闭合电键S1,发现电流表示数如图2(a)所示;接着同时闭合S2和S1,发现电流表示数如图2(b)所示;计算得出两电阻并联后,电路中的总电流增大了
 
安,因此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并联电阻的阻值都
 

精英家教网
(3)之后丙同学说:实验只做了一次,结论可能不具普遍性.能否利用先前学习得出的并联电路的电阻特性
1
R
1
R1
+
1
R2
,证明它们的大小关系?
证明如下:
 

因此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并联电阻的阻值都
 
分析:(1)导体电阻由导体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在材料与长度都相等的情况下,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导体电阻越小.
(2)由图示电流表确定其量程与分度值,读出其示数,应用欧姆定律分析答题.
(3)根据并联电路特点应用数学知识分析答题.
解答:解:(1)若两并联电阻的材料和长度都相同,将它们并联后,横截面积增大了,因此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并联电阻的阻值都小.
(2)由图2(a)所示电流表可知,其量程为0~0.6A,分度值为0.02A,示数为0.2A;由图2(b)所示电流表可知,其量程为0~0.6A,分度值为0.02A,示数为0.3A,两电阻并联后,电路总电流增加了0.3A-0.2A=0.1A;∵I=
U
R
,∴由R=
U
I
可知,电压U不变,电流I增大,电阻R减小,由此可知: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并联电阻的阻值都小.
(3)证明:∵R1(或R2)>0,
1
R
1
R1
+
1
R2
,∴
1
R1
>0,
1
R2
>0,
1
R
1
R1
;因此R<R1;同理:
1
R
1
R2
;因此R<R2
由此可知: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并联电阻的阻值都小.
故答案为:(1)增大;小;(2)0.1;小;(3)如上所述;小.
点评:本题考查了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电流表读数、并联电路电阻关系的证明,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了并联电阻总阻值与各并联电阻阻值间的关系;对电表进行读数时,要注意先确定其量程与分度值,然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电表刻度线垂直.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2?闸北区二模)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电功和电功率知识后,根据“用电功率越大,在普通电能表上的铝盘就转的越快”的现象,猜想用电器的电功率的大小可能对用电量(即消耗电能)有影响,于是他们用若干个功率大小不同的用电器在不同时间内单独正常工作进行试验,并将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用电量多少如图所示电能表记录,每次试验都用示数为零的新的电能表.)
实验序号 用电器的额定功率
(千瓦)
用电器的工作时间
(小时)
电能表上的示数
1 0.5 1  
2 0.7 1  
3 1 1  
4 1 2  
5 1 3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3与4与5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
用电器的额定功率相等
用电器的额定功率相等
时,用电器正常工作时间越长,用电量越多.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3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用电器工作时间相等时,
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额定功率越大,用电量越多
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额定功率越大,用电量越多

③进一步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4、5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用电器正常工作时,额定功率与工作时间的乘积越大,用电量越多
用电器正常工作时,额定功率与工作时间的乘积越大,用电量越多

④小明同学认为实验序号4和5的电能表示数有误,应该为“00020”和“00030”,如果实验过程与数据记录正确无误,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电能表本身的原因或用电器的因素)
电能表本身的原因或用电器的因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选用不同颜色的光(红光、黄光和紫光),分别以不同的入射角i从空气射入玻璃砖中,如图所示,每次的入射点均为O点,然后测出折射光线对应的折射角r并记录在下表中.实验过程中,他们通过网上查阅相关物理资料发现不同颜色的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对于红、黄、紫三种颜色的光,红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最快,黄光次之,而紫光在玻璃中传播速度最慢.
表一(红光光源实验)
实验
序号
入射角i
(度)
折射角r(度)
1 0 0
2 25 16.4
3 50 30.7
4 75 40.1
表二(黄光光源实验)
实验
序号
入射角i
(度)
折射角r
(度)
5 0 0
6 25 15.7
7 50 29.4
8 75 38.3
表三(紫光光源实验)
实验
序号
入射角i
(度)
折射角r
(度)
9 0 0
10 25 15.1
11 50 28.2
12 75 36.6
(1)初步分析三个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时,光的传播方向
不一定
不一定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发生改变.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2、6、10或3、7、11或4、8、12
2、6、10或3、7、11或4、8、12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以得到初步结论:不同颜色的光从空气中以相同的入射角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在这种介质中传播速度越慢,折射角越小.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①综合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以得出结论:同种颜色的光从空气斜射入同种介质中时,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且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且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②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以得出结论:不种颜色的光从空气斜射入同种介质中时,
在介质中传播速度越慢的光折射本领越强
在介质中传播速度越慢的光折射本领越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2?静安区二模)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密度知识后,根据“浸入水中的铁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浸入水中的木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的现象,提出猜想1:物块的密度可能会对它浸入水中后的最终状态有影响.于是他们选用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圆柱体A、B、C、D(ρA>ρB>ρ>ρC>ρD)进行实验.当它们在水中静止时,实验现象如图(a)、(b)、(c)和(d)所示.
①分析比较图中
(a)或(b)
(a)或(b)
的实验现象和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浸入水中的实心圆柱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圆柱体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
②分析比较图中(c)或(d)的实验现象和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
浸入水中的实心圆柱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浸入水中的实心圆柱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时,圆柱体最终漂浮在水面上.
③分析比较图中(c)和(d)的实验现象和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不同实心圆柱体,
当体积相同时,圆柱体密度小
当体积相同时,圆柱体密度小
,其露出水面的体积大.
表一 ρ圆柱体=0.8×103千克/米3
实验
序号
露出体积
(厘米3
总体积
(厘米3
1 2 10
2 4 20
3 6 30
表二ρ圆柱体=0.5×103千克/米3
实验
序号
露出体积
(厘米3
总体积
(厘米3
4 5 10
5 15 30
6 25 50
表三ρ圆柱体=0.3×103千克/米3
实验
序号
露出体积
(厘米3
总体积
(厘米3
7 14 20
8 28 40
9 42 60
由此,该小组同学进一步提出猜想2:漂浮在水面上的实心圆柱体,其露出水面的体积占的总体积的比例跟
(圆柱体的)密度
(圆柱体的)密度
有关.为继续验证猜想2,他们分别选用若干不同的圆柱体和足够深的水进行实验,并记录圆柱体的密度、总体积及其露出水面的体积在表一、表二和表三中.
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的数据,对于猜想2可初步得出的结论:
(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可得出初步的结论:
同种材料、大小不同的圆柱体漂浮在水中时,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相同.
同种材料、大小不同的圆柱体漂浮在水中时,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相同.

(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和表三,可得出初步的结论:
不同材料的圆柱体漂浮在水中时,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不同,密度小的圆柱体的露出体积所占总体积的比例大.
不同材料的圆柱体漂浮在水中时,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不同,密度小的圆柱体的露出体积所占总体积的比例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1?奉贤区一模)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实心长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他们猜想:实心长方体对水平地面压力作用效果可能与长方体的底面积、高度和材料密度等因素有关.他们选取的器材有:底面积、高度、密度不同的均匀实心长方体若干,器壁标有刻度线、内盛细沙的玻璃容器.实验时,他们分别将不同的实心长方体竖直放置在同一水平沙面上,并进行了多次实验,有关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实验序号 材料密度
(克/厘米3
底面积
(厘米2
高度
(厘米)
凹陷程度
(厘米)
1 3 5 8 1.0
2 2 5 12 1.0
3 2 10 12 1.0
4 4 10 6 1.0
表二
实验序号 材料密度
(克/厘米3
底面积
(厘米2
高度
(厘米)
凹陷程度
(厘米)
5 3 5 16 2.0
6 4 10 12 1.5
7 3 10 16 2.0
8 8 10 6 1.7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3、6或4、8
3、6或4、8
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实心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度相同时,材制的密度越大,对水平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l、5或4、6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得出初步结论是:
当实心长方体的底面积和材料的密度相同时,高度越大,对水平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当实心长方体的底面积和材料的密度相同时,高度越大,对水平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3或5、7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实心长方体的材料密度和高度相同时,它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的作用效果也相同,与底面积
无关
无关
(选填“有关”或“无关”).
(4)该小组同学进一步分析表一或表二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
甲同学认为:当实心长方体的材料密度与高度乘积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乙同学认为:当实心长方体的材料密度与高度乘积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一定相同.
丙同学同意甲同学的观点.他认为表二中序号6、8记录的数据有误,于是他直接修改了相关的数据,如表所示.

你认为:丙同学直接修改数据的做法是
错误
错误
,理由是
应该认真观察并仔细读数,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如果发现数据有误,需重新实验获取数据
应该认真观察并仔细读数,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如果发现数据有误,需重新实验获取数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1?长宁区二模)某小组同学在做“探究串联电路的规律”实验时,按图所示的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在实验中保持电阻R1(10欧)不变,四次改变电阻Rx,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
序号
电阻Rx
(欧)
A表示数
(安)
V1表示数
(伏)
V2表示数
(伏)
V表示数
(伏)
1 5 0.40 4.0 2.0 6.0
2 10 0.30 3.0 3.0 6.0
3 15 0.24 2.4 3.6 6.0
4 20 0.20 2.0 4.0 6.0
①小王同学在分析实验序号1(或2或3或4)中的
第4、5、6
第4、5、6
列数据及相关条件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串联电阻两端的电压之和.
②小明同学在分析实验序号1(或2或3或4)中的电压表V1示数与电阻R1的比值、电压表V2示数与电阻Rx的比值据及相关条件时,得出初步结论是:
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是相等的
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是相等的

③为了研究串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同学们首先进行猜想,大家一致认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小王同学提出了自己猜想的依据是:根据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知识,即电阻越长,电阻越大,推理得出猜想.小华同学提出了自己猜想的依据是:根据已经学过的欧姆定律和上面得出的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推理得出猜想.
(a)你认为
小华
小华
同学猜想的依据是正确的(选填“小王”、“小华”或“小王与小华”).
(b)为了验证有关电阻关系的猜想,同学们又利用原来的电源连接了如图所示的电路.他们用电阻R替换上述实验中的R1和Rx,则应分别采用阻值为
15、20、25、30
15、20、25、30
欧的电阻作为R;实验时,眼睛主要应该观察电路中的
电流表的示数
电流表的示数

④小明同学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后,又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序号1(或2或3或4)中的第2与第4与第5列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在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两端的电压之比等于各导体的电阻之比
在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两端的电压之比等于各导体的电阻之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