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物体温度相同,内能一定相同

B. 两物体相比,分子动能越大的物体,其内能越大

C. 甲物体传递了热量给乙物体,说明甲物体内能大

D. 扩散现象中,分子可以从低温物体运动到高温物体

【答案】D

【解析】

A.内能是指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分子动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分子势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可见内能跟物体的温度和体积都有关,所以两物体温度相同,其内能不一定相同,故A错误;

B.因为内能是指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所以分子动能大的物体,其内能不一定就大,故B错误;

C.热量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低的物体,甲物体传递了热量给乙物体,只能说明甲的温度高于乙的温度,而温度并非决定内能大小的唯一因素,故C错误;

D.扩散现象是指相互接触的物体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所以在扩散现象中,分子一定可以从低温物体运动到高温物体,故D正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先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时屏上呈现最小极亮的一点,然后他开始实验:

1)先将蜡烛、__________依次放在桌面上,然后调节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_____,这是为了使像_____

2)当烛焰离凸透镜30cm时,光屏应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_____cm_____cm之间移动。光屏在其中的某一位置上会呈现出一个__________的清晰的实像。

3)当烛焰离凸透镜15cm时,光屏应向_____透镜的方向移动(填“远离”或“靠近”),光屏在某一位置上会呈现一个清晰的实像。

4)当蜡烛逐渐消耗时,光屏上烛焰的像将随之_____(上升/下降)。如果要使像仍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凸透镜向_____(上/下)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明探究 “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30cm时,调节透镜另一侧的光屏,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此时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B.该透镜的焦距是15cm

C.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60cm时,调节光屏,屏上可得缩小的像

D.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15cm时,调节光屏,屏上可得放大的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物体离凸透镜22厘米时,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像,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如果物距小于11厘米时,一定不能成实像

B.如果物距等于11厘米时,一定成放大的实像

C.如果物距大于11厘米时,一定成放大的实像

D.改变物距,当像距为22厘米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放大的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A. 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

B. 有风的天气,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会感觉冷

C. 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可乐瓶上会出现小水珠

D.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结冰过程中,冰水混合物温度会低于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索的实验中,读取弹簧测力计示数应在木块

A. 未被拉动时B. 刚被拉动时

C. 匀速直线运动时D. 刚刚停止运动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表中所列的几种晶体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晶体

固态氢

固态酒精

固态水银

熔点/°C

-259

-117

-38.8

1064

1515

3410

A.在﹣268℃时,氢是固态的

B.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易熔化

C.水银温度计在﹣40℃时不能使用

D.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________电,验电器是利用了________的规律制作的。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通过摩擦使电子在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发生了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优美的诗词既是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生动描述,也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A.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相对出”说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B.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的运动是以山为参照物的

C.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楼台倒影入池塘”是光的折射现象

D.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花气袭人”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