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双手捧着热水袋会感到暖和,这是利用_______________的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双手反复摩擦也会感到暖和,这两种增加手的内能方式是_____________的.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如右图所示,在“人工造雪”实验中,锥形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粉,在靠近碘粉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塞紧瓶塞,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然后使其冷却。加热时,碘 (填写一种物态变化名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棉线上出现“雪”状物质的过程中伴随着 (选填“吸热”或“放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综合题
(8分)如下图所示,是小明同学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装置.
(1)如右图,温度计所示的温度是 ℃;
(2)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表格里记录的数据,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温度(℃) | 85 | 87 | 89 | 92 | 94 | 96 | 97 | 98 | 98 | 88 | 98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桶水的比热容和一杯水的比热容一样大 |
B.水壶里的水沸腾时,水蒸气把壶盖顶起,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
C.用锯条锯木板时,锯条发热,锯条的内能增加 |
D.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分子间的距离越大作用力也越大 |
B.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与相互作用情况有关 |
C.震后疾病防控消毒时空气中散发一股浓浓的药味,是药物分子的扩散现象 |
D.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但功和热量是不同的物理量,单位也不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同种物质的比热容一定相同 |
B.电功率大的用电器产生的热量可能少 |
C.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为零时,通过它的电流为零,其电阻也变为零 |
D.两盏额定电压都是220V的白炽灯串联接入220V电路中,额定功率小的更亮一些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
B.0℃的冰变成0℃的水,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
C.物体内能的大小只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
D.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问答题
目前,“节能减排”已引起全球的关注.如何减少能耗,提高汽车发动机的效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大多数家用汽车的发动机均为汽油机,它把汽油燃烧产生的内能部分转化成机械能,再通过传动机构将动力传给车轮使汽车行驶.请你将图11中汽油机工作时的能流图补充完整.
(2)发动机的效率是汽车的经济性能指标之一.厂家提供的某汽车出厂的部分参数如下;
①测试数据: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9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百公里耗油量为V0(L),发动机输出功率为P0(kW);②使用燃料:93#汽油[热值为q0(J/kg)、密度为ρo(kg/m3)].
请用以上参数推算出在测试条件下,该汽车发动机的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小黄同学对市场上热卖的自发热内衣的宣传产生了质疑。他认为,能量不能凭空产生,如果内衣发热,其内能一定是通过其它能的转移或转化而来的。接着在查阅资料发现:发热内衣的原料是一种特殊纤维材料,当它吸收人体散发的水分时,纤维分子中的亲水基团与水分子结合,水分子的动能降低,同时转换为热能释放出来。为此小黄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将三块相同的标有发热字样内衣样品烘干后取出放到室内,并将三个测温探头放入三块样品的相同位置,室内温度保持20℃不变。由于室内空气湿度较大,内衣开始吸湿。经过半小时的数据记录发现,三块内衣样品的升温幅度最高不超过4℃,半小时平均升温值小于3℃。
请问:
(1)小黄选用三块相同的内衣样品做实验,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样品内衣增加的内能是_____________能转化而来的。
(3)为了进一步探究不同的纤维吸湿发热性能的高低,本实验将如何改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