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读等高线地形图及高速公路走向图,回答下列问题。
(1)高速公路经过的乙地形名称为。图中陡崖的最大相对高度约为 (取整数)米。
(2)高速公路建设时,要求图中沿线各点的高程与甲点基本一致。在建设甲点至丙点时,技术部门提出了“开挖隧道”和“开山推土”两个方案。最终施工按“开山推土”的方案进行。请你简述“开山推土”方案的合理性。
(3)为了防止陡崖断面处发生滑坡现象,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有下列中的(多选)( )
A.植草铺膜
B.修筑梯田
C.控制车流量
D.整修、加固裸露的石土
E.对陡崖实施爆破并全部推平
(4)为了使公路两侧原有的一些特有动物能继续保持在地面上的相互往来,修筑高速公路时可采取哪些措施以实现这一口的。
【答案】
(1)鞍部;39
(2)
两地间实际距离不长,相对高度不大,施工和维护难度低;开山之后的土石可就近应用于甲至丙段之外的路基,取材便利。
(3)A,D
(4)
在公路路基之下设置专门的动物通道;在本段公路旁树立提醒标志,提醒司机避让;在特定的时段内关闭公路,以便让动物通过等。
【解析】(1)由图中乙处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南北为两个山脊,东西为两个山谷,所以为鞍部。鞍部是一对山谷线和一对山脊线交汇处,是两个山顶之间较低的部位。陡崖的相对高度计算公式为(n-1)*d≦H<(n+1)*d(n为重合的等高线条数,本题为3,d为等高距,本题为10),计算可知最大值为39.(2)图示地区海拔较低,且起伏和缓,为了降低成本,可以就地取材,采用开山推土的方式。(3)为了防止滑坡主要考虑固定滑坡体的方法,控制车流量是减少灾害损失的方法,不能防止滑坡发生,如果修筑梯田和实施爆破会加剧岩石下滑,带来更大的滑坡隐患。所以可以植草铺膜,整修加固,防止滑坡。(4)特有动物的地面往来主要要给动物的往来减少人为的干扰,可以采取设置专门通道已经特定时间段封闭道路的方法。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岩石及形成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花岗岩——冷却凝固 B. 石灰岩——变质作用
C. 页岩——冷却凝固 D. 大理岩——沉积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图a)、某气候特征图(图b)和亚洲季风示意图(图c),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图a中气压带、风带的名称 A: ;B: 。
(2)概括描述图b所示气候的特征 ,该气候是受图a中 (填字母)气压带或风带控制而形成的,该气候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规律是 。
(3)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处于如图a所示位置时,亚洲季风环流为图c中 (填甲或乙)所示,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冬季、夏季不同地形的气温日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谷地 B. 冬季、夏季山顶气温日变化均最小
C. 山顶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D. 谷地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2】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A. 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B. 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C. 夜间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底 D. 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简图”,A、B、C分别表示不同的自然带,读图回下列各题。
【1】A—B—C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B. 非地带性变化
C.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形成A—B—C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 热量 B. 水分 C. 土壤 D. 地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河流干流流向是____________。
(2)图中河流上游段①及四大支流②③④⑤画法错误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该地拟建一水库,请选出大坝坝址,以“//”为图例在图中画。筑坝前,A、B两个村庄中 村需搬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下题。
人类首先选择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相似,主要表现为( )
①火星和地球一样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
②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长度一样
③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比较适中
④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