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湖泊环境恶化后,造成水灾频发的原因是
A.湖泊对河水的补给量减少B.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C.水土流失加剧D.水资源减少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甲、乙、丙、丁四地的近年人口统计图”,回答下列各题。
【1】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
A. 甲、乙、丙、丁 B. 甲、丙、乙、丁
C. 丁、丙、乙、甲 D. 丁、乙、丙、甲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高高低”模式
B. 乙地一定属于发展中国家
C. 丙地人口数量最接近人口合理容量
D. 丁地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长江经济带(9省2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也是今后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同时,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十分显著,其中沪、苏、浙为高水平梯度,鄂、渝为中高水平梯度,云、贵为低水平梯度。读图,完成问题。
(1)关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沪苏浙除外)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最佳区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原材料产业——云南 ②轻纺工业——安徽
③高技术产业——四川 ④装备制造业——湖北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不属于该区域产业转移对长三角地区的正效应的是( )
A.缓解就业压力
B.扩大国内市场
C.优化产业结构
D.减轻环境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右图为我国长江、黄河、珠江和海河的流域面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和多年平均侵蚀总量状况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的甲乙丙丁与所对应的河流,组合正确的是( )
A.甲——长江 B.乙——珠江
C.丙——黄河 D.丁——海河
【2】关于四条河流流域水土状况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河流域地形较平坦,故河流多年平均侵蚀量小
B.乙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小,故河流含沙量相对大
C.丙河流域降水非常丰富,故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大
D.丁河流域植被覆盖状况好,故多年平均侵蚀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甘肃省河西走廊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介于南、北部山地间,大部分海拔1000~2500m,是我国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河西走廊素有种子繁育“黄金走廊”之美誉,是我国最大的玉米、蔬菜、瓜类、花卉等对外制种基地,形成“企业+基地”的产业化制种模式和产、加、销一体化链条。
(1)分析河西走廊成为我国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的主要原因。
(2)说明河西走廊成为种子繁育“黄金走廊”的主要气候优势。
(3)简述依托发展种子繁育产业对甘肃省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
(4)有观点认为:“在河西走廊大规模发展玉米制种业会破坏生态环境。”你是否赞同?请阐述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A.涵养水源,大量削减土壤中的盐碱量B.净化水质,为城市提供直接饮用水源
C.调节气候,改变气候特征与气候类型D.保护野生的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大陆的重要天气系统。我国东部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副高的北进南退而移动。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副高对我国天气影响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该同学绘制的示意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其错误点及理由分别是( )
A.北方的冷空气——这个季节不存在
B.暖湿气流——气流方向错误
C.副高控制下天气——晴朗少
D.锋面雨带——锋面雨带在副高北侧
(2)图中副高所处的位置,一般出现的月份是( )
A.1月份
B.6月份
C.8月份
D.10月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果黄赤交角变小,下列关于地球五带范围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带变小,热带变小B.热带变大,温带变小
C.温带变小,寒带变大D.寒带变大,温带变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世界某地气候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1】该种气候类型可能分布在( )
A. 巴西利亚 B. 孟买 C. 新加坡 D. 首尔
【2】该地河流( )
A. 冬季有断流 B. 季节变化大 C. 有凌汛现象 D. 年际变化小
【3】该城市规划建设化学工业区的最理想区域位置是( )
A. 西南郊 B. 东北郊 C. 西北郊 D. 城区内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