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地位于②地的东北方向 B. ③地位于④地的西南方向

C. 甲图的比例尺小于乙图 D. 甲图的范围小于乙图

2从①地到④地最近的走法和距离分别是

A. 一直向东走12765千米 B. 先向东北,再向东南走11054.5千米

C. 一直向西走17205千米 D. 先向西南,再向西北走14899.5千米

【答案】

1 C

2 B

【解析】

1据图经纬度可判断,①②的地理坐标分别为(110°E,30°N)(170°W,30°S),因此①地位于②地的西北方向,A错误;丙丁两图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可判断③④的地理坐标分别为(45°W,30°S)(135°W,30°N),因此③地位于④地的东南方向,B错误;甲乙两图图幅相同,经纬度跨度相同,但甲纬度较乙低,因此实际面积较乙大,则比例尺较乙小,C正确,D错误。故选C。

2球面两地间最短距离是过两地的大圆劣弧段。据上题分析可知,的地理坐标为(110°E,30°N)④的地理坐标为(135°W,30°N),两地同位于30°N,地位于地的西侧,则从①地到④地最近的走法是先东北后东南,故选C。

确定“大圆”:“大圆”即球面两点所在的过球心的平面与球面的交线。

①在地球上,三种情况下“大圆”是确定的。如赤道圈、晨昏圈、经线圈。

②非赤道的纬线上两点,所在“大圆”具有以下特征:

a.北半球——大圆向北极方向倾斜;b.南半球——大圆向南极方向倾斜。

(2)确定“劣弧”:大圆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具体应该是哪一段弧线,则由“劣弧”来决定,所谓“劣弧”,即两点间的弧度小于180°。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表示青藏高原边缘山脉某区域1月、7月平均气温随高度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区域位于(  )

A. 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B. 昆仑山脉北坡

C. 阿尔金山脉南坡 D. 祁连山脉北坡

2此段山坡(  )

A. 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 B. 随海拔升高,气温年较差增大

C. 海拔3000米左右有永久积雪 D. 海拔2000米为常绿阔叶林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地理——环境保护】

我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城市化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但在一些城区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拆迁场所的砖头、石块、瓦砾、木材、瓦片形成渣土堆,大风一刮,尘土飞扬;地面、路面破损,有的地下水设施被破坏,渗水形成污流;场地毫无遮档,白色垃圾、生活垃圾及塑料袋等垃圾遮地,气味难闻……

针对拆迁工地出现的问题,试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床物质颗粒划分标准。

材料二 图为侵蚀、搬运、沉积和流速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物质颗粒的直径,纵坐标表示速度。

材料三 某河流三个河床沉积断面图。

(1)对比材料一、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沉降速度与泥沙粒径成正比关系

B.泥沙粒径越小越容易被侵蚀

C.在一定粒径范围内,流速小于沉降速度便发生沉积

D.1厘米/秒的流速能搬运走1毫米粒径的泥沙

(2)对比材料二、三,试判断A、B、C三个断面的流速大小为________。如果三个断面分别对应河流上、中、下游,则:A对应________河段,B对应________河段,C对应________河段。

(3)综合上述分析可知:一般情况下,流水速度越大,流水的________、________作用越强,河流物质的粒径越大,________现象越明显。

(4)下列现象不能用材料二图示原理解释的是(  )

A.上海港航道淤塞

B.东非大裂谷两边形成悬崖峭壁

C.莱茵河上游的“V”形谷

D.尼罗河河口三角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中俄石油运输管道穿越了多年冻土区。多年冻土分为活动层和多年冻层上下两层。冻胀丘是指多年冻土区由土和地下水受冻胀作用形成的丘状地形,其中季节性冻胀丘每年冬季发生,夏季消失,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1据图分析,该区域冻土活动层和多年冻层的分界深度是

A. 3m B. 6m C. 9m D. 12m

2】【2对季节性冻胀丘的形成及防治,正确的是

①冬季低温是冻胀丘形成的重要条件,可提高土壤水分,起到保温作用

②土壤湿润是冻胀丘形成的重要条件,可开挖沟渠,排走地表水和地下水

③治水是关键,可在管道两侧的地下建设截水墙等阻水工程,阻止地下水流向管道

④为防冬季低温,应在管道上铺砂石,通过提高地温让其不冻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大学地理系科考队暑假期间对图示地区进行了地质、地貌等野外考察。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5)

(1)出发前老师提示,此次考察要注意安全,特别是A区域常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灾害,请你帮助解释其中的原因。

(2)考察中,同学们发现庐山地质构造与图中C地非常相似,简述其成因。

(3)当同学们到达B山山麓地带休息时,发现B山山势高耸,请说出B处地貌形态形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外力作用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的主要动力的结果,但其形态的变化往往促使我们做更具体的分析。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A. 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 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 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 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2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哪种外力作用的结果(  )

A. 风化作用 B. 侵蚀作用

C. 沉积作用 D. 搬运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三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分别是:A  B   C   

(2)图中箭头所代表的作用分别是:①    作用,② 作用,③    作用。

(3)图中数字④所代表的物质是      

(4)从岩浆到形成 ,又到 的产生,这个变化过程即是的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