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珠江三角洲某地区20世纪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在第Ⅰ、Ⅱ两阶段对农业区位影响最小的是
[ ]
A.地形 |
B.气候 |
C.科技 |
D.市场 |
(2)与第Ⅰ、Ⅱ阶段相比,第Ⅲ阶段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的主要变化是
[ ]
A.矿产 |
B.交通 |
C.市场 |
D.气候 |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江苏省泰州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三)地理试题 题型:01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PM10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它是目前我国各城市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对城市大气质量起到决定性影响。下图是我国南部某沿海城市(甲)2001年、2002年两年内PM10的观测资料。根据所提供资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我国南部某沿海城市(甲)四个PM10监测位置图。四个监测点的编号分别为S11、S71、S72、S73。
材料2:PM10浓度数据的基本统计结果(单位:mg/m )
监测点 | 样本数 | 最大值 | 最小值 | 平均值 |
S11 | 724 | 0.162 | 0.010 | 0.062 |
S71 | 724 | 0.178 | 0.006 | 0.057 |
S72 | 725 | 0.178 | 0.012 | 0.061 |
S73 | 725 | 0.220 | 0.011 | 0.074 |
材料3: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和植被覆盖比数据(%)
监测点 | 林地 | 草地 | 建筑用地 | 裸地 | 水体 | 其他 |
S11 | 38.6 | 14.13 | 12.33 | 11.25 | 23.69 | 2.24 |
S71 | 47.7 | 9.33 | 9.33 | 5.43 | 25.73 | 4.03 |
S72 | 51.8 | 9.86 | 9.86 | 7.75 | 19.94 | 3.55 |
S73 | 31.7 | 16.95 | 16.95 | 12.37 | 14.15 | 1.93 |
材料4:S11点的 PM10月平均浓度与月降水量强度的关系图
材料5:最近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环境监测反映出,广州、佛山、东莞、中山等主要区域经常出现大面积的污染天气,酸雨频率居高不下,大气能见度显著下降,灰霾(PM10)天气较为严重,部分地区已出现了光化学污染。这些情况,说明了珠江三角洲污染物的排放整体上已大大超出环境承载力。
根据以上材料,完成下列(1)~(4)题。
(1)S11、S71、S72、S73四个监测点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哪一个?简要分析原因。
(2)分析S11点的 6-7月平均浓度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原因。
(3)跟据以上图文资料,简述甲城市PM10浓度时空变化的规律。
(4)据你所学知识试分析珠三角空气质量差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下图是珠江三角洲某国营农场位置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2003年该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 2008年该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 2分
(2)分析回答形成下列各地农业类型的最主要区位因素。
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___ ________;东北平原农作物大都是一年一熟、华北平原农作物大都是两年三熟:_________;我国南方红壤地区种植茶树:_________。
(3)分析该农场在花卉和蔬菜生产上的优势区位条件。4分
(4)2003年至2010年,珠三角地区的弃耕地比重大幅上升的原因可能有( )2分
①城市不断发展,土地买卖日益兴旺 ②政府限制农业的发展
③全球变暖,不利于香港农业发展 ④农民进入市区寻找高收入工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下图表示该地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据此回答(5)-(7)题。
(5).阶段I鲜花和蔬菜产区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2分
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
C.距城区近 D.水源充足
(6).阶段II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是因为( )2分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城市人口的增加
C.交通运输的便捷 D.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
(7).若甲城市在河北省、乙城市在广东省,则阶段II运输量最大的季节是( )2分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下图表示珠江三角洲地区某地理事物由t1至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① ; ② ; ③ 。 (2)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 。 (3)此过程被称为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