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读“地球公转二分二至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地球公转到C点附近时,正值贵阳(或六盘水)的:( )

A. 冬季 B. 春季 C. 夏季 D. 秋季

2地球公转过程中途经远日点的是轨道段是:( )

A. DC段 B. CB段 C. BA段 D. AD段

3地球公转由B→A的过程中,贵阳(或六盘水)的昼夜状况和白昼变化的特点是( )

A. 昼>夜,白昼逐渐变长 B. 昼<夜,白昼逐渐变长

C. 昼>夜,白昼逐渐变短 D. 昼<夜,白昼逐渐变短

【答案】

1A

2D

3A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公转及其影响

1由图可知,C点为冬至日,位于近日点附近,时间为1月初,是北半球的冬季,故答案A正确。

2由图可知,A点为夏至日(622日),D点为秋分(923日),远日点位于7月初,故答案D正确。

3由图可知,A点为夏至日(622日),B为春分日,地球公转由B→A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昼渐长,故答案A正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列“经纬网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以上四幅经纬网图的图幅面积相同。其中实际面积最大的是(  )

A. ①区域 B. ②区域 C. ③区域 D. ④区域

2四幅经纬网图中,分别绘有两条粗短线,符合同一图中两条粗短线实际距离相等的是()

A. ①区域和②区域 B. ③区域和④区域

C. ①区域和③区域 D. ②区域和④区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1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总量,赤道地区大约是极地地区的

A. 2倍多 B. 1/2 C. 相当 D. 10%

2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生物体的干物质的重量,称为生物量,单位为千克/(米2.年)。

一地生物量的大小与图中太阳辐射的分布成正相关。据此可以推测,下列地区中,生物量最大的是

A. 亚马孙平原 B. 黄土高原 C. 阿尔卑斯山 D. 冰岛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除上述纬度因素外,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青藏高原与海南岛相比,纬度较高,太阳辐射较弱

B. 西北地区太阳辐射强是因为降水稀少,晴天多

C. 两极地区有极昼现象,太阳辐射强

D. 四川盆地与黄土高原相比,海拔较低,太阳辐射较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对地球内部的研究主要是依靠

(2)写出下列数字和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② ;③ ;④

(3)依据图中字母和番号描述岩石圈的位置。

岩石圈位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世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和A、B两地景观图。据此判断下列各题。

1世界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

A. 由东向西递增 B. 由南向北递增

C. 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D. 由高纬向低纬递减

2图中A、B两地中B地区生物量比A地区低,直观反映了太阳辐射对( )的影响。

A. 生物分布 B. 能源分布 C. 地形分布 D. 人口分布

3有关太阳活动的正确叙述是:( )

A. 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B. 研究表明两极地区的极光与太阳活动无关

C. 耀斑随黑子变化同步起落,活动周期约为21年

D. 太阳大气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日冕、色球和光球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植被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影响植物的形态

B.环境影响植物的分布

C.从赤道到两极由于水分的改变植被出现递变

D.中纬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由于水分改变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下面的图形中作一幅冬至日光照地球侧视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作图要求:用N、S准确标出两极点,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该半球的中央经线、晨昏线,并用规定的斜线阴影“”表示黑夜。

(2)这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某地大气中的实际风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箭头的含义:①_____ ;②____ ;③_____ ;④___

(2)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__,其方向是

(3)该图表示________(填近地面或高空)风向,判断依据是

(4)M、N两地中,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理由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