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依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随着港口建设和首钢的迁入,曹妃甸地区逐步成为一个国际性集散枢纽港、世界级重化工业基地及国家重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等。下图为曹妃甸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中日两国合作谋划开发的唐山“中日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将立足环渤海,面向东北亚乃至全世界,吸引日本企业和各国先进企业入园。该工业园以聚集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减灾防灾等领域的技术、产品、装备、服务、应用示范为主要产业特色,积极发展低碳的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世界领先的节能、环保、低碳、绿色增长的产业开发区和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园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重要经济合作平台和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孵化平台。

(1)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图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试从节流角度列举两条应对措施。(2分)

(2)图示沿海地区是我国重化工基地,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有利区位条件。(4分)

(3) 将下列字母代号填人图中圆圈内,以组成完整的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体系图。(5分)

A.自然   B.资源   C.市场   D.钢铁、石化、电力、海水淡化、装备制造等 E.示范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体系

(4) 简述中日合作开发建设“中日曹妃甸生态工业园”的意义。(3分)

【解析】此题考查了节约水资源的措施、发展重化工业的有利条件以及曹妃甸循环经济园中的相互关系和曹妃甸生态工业园的意义。节约用水应从生活中做起,提高用水率等方面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选址黄浦江两岸、卢浦大桥与南浦大桥之间的滨水区(图6),距离市中心约5千米,规划控制区约5.4平方千米。位于浦东的规划控制区域内有众多工厂企业和近万户居民。位于浦西的规划控制区域内大约有十余家工厂企业,这里曾经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在世博会场馆建设中,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和利用价值的工业建筑、船坞和构筑物得到了有效保护并改造成船舶工业博物馆、商业博物馆和能源博物馆等;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对于黄浦江滨水地区进行了规划设计,黄浦江沿岸将逐步改造成为公共开放空间和绿地,并成为上海城市空间的核心。

 

材料二:上海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总量已超过1000万平方米,城市中心地区将基本建成以地铁、地下道路、地下人行公共步道、地下停车设施为主的地下交通系统。地铁将承担60%以上的城市客运交通。2010年3月又完成国内首条贯通苏州河两岸的双层双向汽车专用地下通道工程,以减轻外滩地面道路的交通压力。

材料三:“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1世纪正在从“城市化”走向“城市世纪”。下表是1995年到2005年日本在海外长期居住者人数前十位城市表(表3)。长期居住者主要包括民间企业职工及其家属。近年来,日本人在中国的长期居住者人数显著增加,2005年在上海的日本人数量增长比北京更快。

(1)依据材料一,简析上海世博会选址和建设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说明上海大力发展地下交通系统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请在下面所提供的词语中选择适当词语,用两行以内文字表述日本的海外长期居住者在上海人数增长快的原因,并在选用的词语(最少选四个)下划线。

 备选词语:银行 工厂 人口 发展 撤退 腹地 金融危机 城市开发 中枢管理职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2届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诊断考试文综地理卷 题型:综合题

(36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34分)
材料一 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及天气系统图(图甲)。

材料二  A、B两城市部分月份气温、降水量图(图乙、丙)。

(1)从图甲中分析,该地的地形主要以                  为主,地势由       
           倾斜。(6分)
(2)乙、丙两城市气候图中,属于图甲中A城市气候类型的是       ,判断依据之一是A位于图甲中天气系统的        (冷、暖)空气一侧。此季节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洋。(6分)
(3)根据所给信息,判断图甲所示区域的地貌景观与图丁中哪幅图类似?说明理由。(6分)

(4)冻雨开始时是以雪的形式从高空云层落下,在下降过程中遇到温度高于结冰温度的暖气流层而完全融化为雨滴,而后在更低的高度上又遇到温度低于摄氏零度的冷气流层,此时雨滴不再凝结,而是形成过冷雨滴。过冷雨滴一旦遇到低于摄氏零度的任何物体就会立刻凝结,形成细长条状的冰棱,故称之为冻雨。冻雨通常与冷暖气流相遇有关;低于结冰温度的冷气流会进入暖气流下方,为形成冻雨提供了条件。请根据冻雨形成条件判断     (A、B)城市何处更易形成冻雨,结合图戊分析成因。(6分)

(5)气温年较差A城市      (大于、小于)B城市,试分析原因。(10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一次综合练习文综地理卷 题型:综合题

(36分)马铃薯作为第四大粮食作物,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图为我国马铃薯优势区域分布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马铃薯适应性强,在不适合大多数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下,也可以种植并获得一定的产量。我国马铃薯优势区域与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分布范围大体一致。
(1) 指出我国马玲薯分布面积的比重居前三位的省级行政区简称
(2) 指出马铃薯优势区域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结合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分析其形成原因。(9分)马铃薯的生产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3) 结合表1,比较图中甲、乙两地马铃薯的生产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任选其一完成表2内容。(8分)
表1 :甲、乙两地马铃薯生产情况比较

表2:(在答题纸表中作答)

某超市连锁企业与乙地签订投资协议,帮助其引进优质马铃薯品种,培训种植技术,建设薯片和淀粉加工厂,利用马铃薯叶秆发展养猪业并获得肥料。马铃薯及其加工品按合同价格收购,不受市场波动影响。
(4) 简述该协议的实施对乙地区域发展的影响(8分)
(5) 依据“2010年某市马铃薯价格生成与变化资料,指出马铃薯从生产到消费的环节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提出降低马铃薯零售价格的的主要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0高考文综热点模拟题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选址黄浦江两岸、卢浦大桥与南浦大桥之间的滨水区(图6),距离市中心约5千米,规划控制区约5.4平方千米。位于浦东的规划控制区域内有众多工厂企业和近万户居民。位于浦西的规划控制区域内大约有十余家工厂企业,这里曾经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在世博会场馆建设中,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和利用价值的工业建筑、船坞和构筑物得到了有效保护并改造成船舶工业博物馆、商业博物馆和能源博物馆等;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对于黄浦江滨水地区进行了规划设计,黄浦江沿岸将逐步改造成为公共开放空间和绿地,并成为上海城市空间的核心。
 材料二:上海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总量已超过1000万平方米,城市中心地区将基本建成以地铁、地下道路、地下人行公共步道、地下停车设施为主的地下交通系统。地铁将承担60%以上的城市客运交通。2010年3月又完成国内首条贯通苏州河两岸的双层双向汽车专用地下通道工程,以减轻外滩地面道路的交通压力。
材料三:“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1世纪正在从“城市化”走向“城市世纪”。下表是1995年到2005年日本在海外长期居住者人数前十位城市表(表3)。长期居住者主要包括民间企业职工及其家属。近年来,日本人在中国的长期居住者人数显著增加,2005年在上海的日本人数量增长比北京更快。
表3  1995年到2005年日本在海外长期居住者人数前十位城市(单位:千人)

(1)依据材料一,简析上海世博会选址和建设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8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上海大力发展地下交通系统的主要原因。(10分)
(3)依据材料三,请在下面所提供的词语中选择适当词语,用两行以内文字表述日本的海外长期居住者在上海人数增长快的原因,并在选用的词语(最少选四个)下划线。(8分)
备选词语:银行工厂人口 发展 撤退 腹地 金融危机 城市开发 中枢管理职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2012学年四川省高三上学期9月诊断考试文综地理卷 题型:综合题

(36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34分)

材料一  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及天气系统图(图甲)。

材料二  A、B两城市部分月份气温、降水量图(图乙、丙)。

(1)从图甲中分析,该地的地形主要以                    为主,地势由       

            倾斜。(6分)

(2)乙、丙两城市气候图中,属于图甲中A城市气候类型的是        ,判断依据之一是A位于图甲中天气系统的         (冷、暖)空气一侧。此季节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洋。(6分)

(3)根据所给信息,判断图甲所示区域的地貌景观与图丁中哪幅图类似?说明理由。(6分)

(4)冻雨开始时是以雪的形式从高空云层落下,在下降过程中遇到温度高于结冰温度的暖气流层而完全融化为雨滴,而后在更低的高度上又遇到温度低于摄氏零度的冷气流层,此时雨滴不再凝结,而是形成过冷雨滴。过冷雨滴一旦遇到低于摄氏零度的任何物体就会立刻凝结,形成细长条状的冰棱,故称之为冻雨。冻雨通常与冷暖气流相遇有关;低于结冰温度的冷气流会进入暖气流下方,为形成冻雨提供了条件。请根据冻雨形成条件判断      (A、B)城市何处更易形成冻雨,结合图戊分析成因。(6分)

(5)气温年较差A城市       (大于、小于)B城市,试分析原因。(10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