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武夷山脉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非常显著B.地形以低山和丘陵为主
C.河流流量大且稳定,含沙量小D.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2】该区域因土地不合理利用导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耕地减少化D.土地盐碱化
【答案】
【1】B
【2】A
【解析】
【1】据图可知,武夷山两侧分别是江西和福建,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丘陵地形,自然地理环境相似,A错误,B正确。因河流靠雨水补给为主,而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所以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C错误。武夷山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所以武夷山附近降水多,总体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先增多后减少,D错误。故选B。
【2】该区域因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陡坡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土地不合理利用方式,在降水的多的夏季,导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故选A。
东南丘陵地区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东北三江平原湿地被人类活动破坏前后,气温年变化及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表示湿地被破坏后,气温年变化曲线、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的是( )
A.甲和丙B.乙和丁
C.甲和丁D.乙和丙
【2】东北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 )
A.流水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B.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剧
C.大量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道D.开垦湿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3】雨林生态脆弱的表现不包括 ( )
A.雨林生物循环旺盛,土壤养分很少积累和补充
B.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C.雨林地区降水丰沛,淋溶作用强烈
D.热带雨林地区,水热资源丰富,植被破坏后,很快可以恢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王老师2017年春节期间去温哥华(西八区)度假,乘坐航班从上海出发,飞往加拿大温哥华。下图为在互联网上查询到的该航班信息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本次航班飞行时长约()
A.4小时20分B.11小时20分
C.4小时40分D.11小时40分
【2】导致本次飞行“时光倒流”的原因是
A.飞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B.该时段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C.起飞降落两地分属东西半球D.起飞降落两地的经度差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我国局部地区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西安地形区名称为填________(“渭河平原"或“汾河谷地”),地质构造名称为______(填“地垒”或“地堑”)。
(2)比较武汉和丹江口两地的天气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说出图中A.B资源调配工程调配的资源分别是______、______。
(4)图中C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建设时有一批移民被外迁安置到上海、浙江等11省市,影响外迁移民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中国三大自然区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我国三大自然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②有不同的区域特征
③主要依据水文、植被差异划分 ④有明确的区域界线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2】我国东部季风区内部划分成a、b、c、d四个自然区的主要依据是
A.土壤B.热量C.水分D.植被
【3】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以山地为主
B.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气候干旱
C.从东向西植被变化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D.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全部为内流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下图为“白洋淀流域图”,上世纪80年代,白洋淀地区工业农业落后,白洋淀水位持续下降,经常处于半干涸、干涸状态。2017年4月1日,国务院决定在此地设立雄安新区,囊括白洋淀整个水城。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世纪80年代中期,白洋淀经常处于半干涸、干涸状态的原因,最可能是
A.流域内降水量和蒸发量小B.农业机械化水平高,耗水量大
C.上游修水库导致入湖水量减小D.工农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
【2】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保护和恢复白洋淀湿地可采取的措施是
A.跨流域调水B.填埋部分河道作为建设用地
C.暂缓开发区域经济D.加大第二产业的发展力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题文)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漂浮房屋的创意是在环境气候变迁的背景下产生的。对于四分之一国土面积位于海平面以下的荷兰来说,以现今的智慧与科技设法提出解决之道,从围海造田到学习与水共存,反映了他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想法。漂浮房屋是建立在河流两岸,洪水时可以随水上浮但不影响使用的新型建筑。
材料二漂浮房屋景观图和荷兰区域略图
(1)分析该区域建造漂浮房屋的原因。
(2)分析该区域适宜建造漂浮房屋的自然地理条件。
(3)如果在该区域大规模建造漂浮房屋,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下图)。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实现“一地两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大范围建“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是( )
A.柴达木盆地B.黄土高原
C.内蒙古高原D.长江中下游地区
【2】“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大气温度B.降低水体温度
C.加快浮游植物生长D.增强地面辐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