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某学生2014年暑期前往图6所示意区域旅游考察,读图回答下列各小题。
【1】图中河流自东向西依次是( )
A.怒江 澜沧江 金沙江
B.澜沧江 金沙江 怒江
C.黄河 金沙江 澜沧江
D.金沙江 澜沧江 怒江
【2】照片中的景观分布在P地河谷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B.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
C.背风坡产生焚风效应,气候干热
D.纬度较低,蒸发旺盛,气候干旱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据此回答下题。
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
A. 软流层 B. 地壳 C. 地幔 D. 地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山西省正在建设我国最大的炼铝厂,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①山西铝土矿资源丰富 ②山西劳动力资源丰富
③山西炼铝工业社会协作条件好 ④山西能源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当今,地理科学已广泛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研究的范围、内容、方法都有了重大发展。读图回答下题。
有关现代地理信息技术运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用GPS了解各大城市的即时天气②用GPS确认南极冰盖最高点的位置③用遥感技术估测内蒙古雪灾受灾面积④用遥感技术统计春运期间的客流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等水压线是指水压相等的点的连线,在等水压线上各点的水压相等,即这些点上的水在水压作用下都可以升到同样的海拔高度。下图为华北局部区域某时期深层地下水等水压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四地中水压最大的( )
A. 北京 B. 沧州 C. 德州 D. 衡水
【2】天津的水压值可能是( )
A. -8米 B. -46米 C. -35米 D. -53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有效途径。2014年8月19日,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域为豫、冀、京、津四省市)为河南省平顶山市送上了丹江水,缓解了该市63年以来最严重的夏旱,平顶山成为中线调水工程的首个受益城市。
材料二
河南省是我国的产粮大省,其粮食加工转化能力较高,所生产的面粉、挂面、方便面、速冻食品、味精等粮食深加工产品均为市场占有率的“全国冠军”。
材料三
(1)简述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2)有专家说,南水北调很可能会加重沿途某些地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请简析原因。
(3)分析河南省发展粮食深加工业的有利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玉中之王”和田玉是中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中的白云岩(镁含量较高的碳酸岩)在高温高压特殊环境下重结晶形成的。下图是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甲→戊”表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和田玉属于(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和田玉形成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 )
A. (b1+b2)→a B. (e1+e2)→d
C. e1 D. e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属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是( )
①商业用地②交通用地③政府机关用地④绿洲农业⑤住宅用地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被称作陕西省“小南水北调”工程的引汉济渭项目,从陕西南部的汉江取水,经秦岭隧道向北调入渭河,工程竣工后年调水量15亿立方米左右。读“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的分水岭在我国地理环境差异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代表的自然地理界线有
①800mm等降水量线②1月份O℃等温线③南方水田与北方旱地 ④暖温带与亚热带⑤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⑥常绿硬叶林与落叶阔叶林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2】形成图示区域水资源南北差异的原因是
A. 南部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北部地区蒸发量小
B. 南部地区降水多,北部地区降水少
C. 南部落后,用水少,北部用水多
D. 北部河流落差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