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位于湖北省的黄石市,曾是铁矿重镇。经过一千多年的开采,形成了大量的高陡边坡、废石废土废渣堆集场地、巨大的露天采坑等。位于该市的大冶铁矿东露天采矿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矿区废石场种上了大面积的豆科落叶乔木—刺槐树,现成为亚洲最大的硬岩复垦林。
材料二:图甲为甲地至阳新城区沿虚线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图乙为黄石市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1)描述黄石市的地理位置。
(2)比较甲地与阳新城区两地年降水量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3)针对暴雨分别对甲地和阳新城区造成洪涝灾害隐患的差异,列举宜采取的主要整治措施。
(4)描述在大冶矿区废石场种植刺槐树面临的主要困难,并分析在矿区种植刺槐树对该地 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影响。
【答案】(1)亚热带;湖北省的东部,武汉市东南面;临近长江
(2)特点:年降水量(800mm以上)丰富,甲地比阳新相对较多。原因:都深受湿润的夏季风影响。甲地处山区,处在夏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阳新地处平原,抬升作用不明显,降水相对较少,但附近水域面积大,水汽多,且处在城区,热岛效应明显,降水也不少。
(3)甲地处山区,易发山洪,退耕还林,植树造林;阳新地处平原城区,易发内涝,完善排水系统。
(4)废石场缺乏土壤,缺乏水分,成本高,加快岩石风化,加速土壤形成;刺槐树为落叶林,有机质来源多;为豆科植被,有固氮作用,能提高土壤的肥力;加快(矿物)养分富集。
【解析】
本大题以湖北黄石市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地理位置描述、降水量特征及成因、洪涝灾害的整治措施、土地复垦难度、影响土壤的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描述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1)黄石市的地理位置应从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进行描述。从经纬度位置来看,黄石市位于30°附近,属中低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地区,位于东半球;从相对位置来看,图中显示,黄石市位于湖北省的东部,武汉市东南面;黄石市东北面临近长江。
(2)比较甲地与阳新城区两地年降水量的特点应从图甲中归纳得出,图中显示,甲地和阳新城区均超过1400毫米,年降水量丰富;图中显示,甲地比阳新相对较多。两地年降水量特点的原因应从大气环流、地形、地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甲地和阳新城区位于东部季风区,夏季受湿润的夏季风影响明显,因此两地降水丰富。图中显示,甲地处山区,处在夏季风迎风坡,由于地形抬升,产生丰富的地形雨,降水量大;而阳新地处平原,以锋面雨为主,地形抬升作用不明显,降水相对较少,但阳新城区临近河湖,水域面积大,水汽多,且处在城区,热岛效应明显,城区盛行上升气流,降水量也较丰富。
(3)图中显示,甲地处山区,暴雨容易诱发山洪,因此应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增加涵养水源功能,从而减少山洪暴发频率。图中显示,阳新地处平原城区,地表径流流速较慢,地表水不易下渗,地表容易积水,易发内涝,因此应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海绵城市等整治措施,减少城市内涝。
(4)在大冶矿区废石场种植刺槐树面临的主要困难应从土壤肥力角度进行描述。矿区废石场以碎石为主,缺乏有肥力的土壤,碎石地表不易保水,容易渗漏,因此地表缺乏水分,不利于种植刺槐树,存活率低,需要从外地调入土壤,种植成本高。在矿区种植刺槐树对该地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影响应从植被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当地以碎石为主,刺槐树生长会加快岩石风化,加速土壤形成;材料信息表明,刺槐树为豆科落叶乔木,每年大量的落叶补充了当地土壤的有机质,促进土壤的发育;一般豆科植被的根系具有固氮作用,因此刺槐树生长能提高土壤的肥力;通过刺槐树生长代谢,加快当地土壤中(矿物)养分富集,促进当地土壤形成和发育。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生物长期适应气候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下图示意3月上旬我国某种农作物物候现象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判断,该农作物是
A.水稻B.甘蔗
C.甜菜D.冬小麦
【2】导致甲、乙两地物候现象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位置B.地形
C.土壤D.纬度位置
【3】对农作物的物候现象进行监测和分析,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B.GPS
C.GPS GISD.RS GI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公元1128-1855年期间,黄河南泛侵泗夺淮入海,形成苏北三角洲,包括响水、滨海两县以及射阳、灌云、灌南部分地区。1855年后黄河北归,三角洲废弃,地区地貌进入新的改造阶段。直至近十年,海岸线来才基本稳定,但海岸附近自然改造依旧强烈。图为废黄河三角洲基础地理信息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公元1128-1855年间,关于苏北三角洲发展壮大所经历的地质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质作用单一,流水堆积作用强B.地质作用多样,海水堆积作用强
C.流水堆积作用强于海水侵蚀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弱于海水侵蚀作用
【2】1980年至2006年间,废黄河口至裔套河口处沿海水深小于10m地带的坡面
A.持续变陡B.变陡C.变缓D.持续变缓
【3】近十年来,海岸线基本稳定,但海岸附近自然改造依旧强烈,表明
A.河流上游植被恢复,泥沙来源减少,三角洲扩展缓慢
B.河流改道,泥沙来源减少,海水侵蚀加剧,海岸后退
C.港口建设疏浚航道,泥沙堆积于周边海域,海岸稳定
D.海岸防护工程推进,海岸侵蚀减弱,而沿海滩涂萎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波波湖面积2800平方公里,深度2.4~3.0米,湖面海拔3690米,是南美洲西部玻利维亚(南回归线以北)第二大湖。湖水含盐量很大,过去一直是鸟类从北向南迁徙途中的休息地,也是高度濒危动物安第斯美洲狮的水源。目前此湖已经干涸。下图是1986年和2016年波波湖,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推测,波波湖的湖盆底部
A.地形平坦 B.波状起伏 C.南高北低 D.东高西低
【2】波波湖的水位在下降过程中,在湖泊四周可以看到大量
A.砾石边滩 B.盐分析出 C.树木枯竭 D.渔民内迁
【3】根据所学知识推测,波波湖区
A.西风凛冽 B.日照强烈 C.降水丰沛 D.年温差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示意2018年11月某日我国近地面等压线(单位:hPa)图,图中AB天气系统24小时后进入山东境内。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未来24小时前后乙市的天气特征变化过程。
(2)比较图中甲、乙两地风力大小,并说明理由。
(3)说出图中D天气系统强烈发展后一般的移动方向以及所影响地区的天气特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属于地势阶梯分界线的山脉是
A.①B.②
C.③D.④
【2】甲地形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荒漠化
C.植被较少D.云量较少
【3】年太阳辐射总量乙地高于甲地,是因为乙地
A.地势较高B.纬度较高
C.植被较少D.云量较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我国某地理要素出现日期的等值线图(单位:月、日),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等值线表示的地理要素可能是
A. 秋季开始的日期 B. 梅雨开始的日期
C. 寒潮出现的日期 D. 积雪融化的日期
【2】甲地日期范围是
A. 11月1日~11月15日 B. 11月15日~12月1日
C. 12月1日~12月15日 D. 12月15日~12月31日
【3】乙、丙两地纬度接近,但数值差异显著,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 海陆位置 B. 洋流 C. 气候异常 D. 地势高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亚加拉河以水量大、水质清、水流快著称,是世界上含沙量最低的河流之一。世界著名的北美第一大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就在这条河上(下图)。尼亚加拉瀑布形成于末次冰川晚期。在距今1.2万年前后,中高纬度冰川逐渐北撤,作为上游湖泊的主要泄洪通道,尼亚加拉河流速加快,尼亚加拉瀑布形成。
在长期的溯源侵蚀作用下,尼亚加拉瀑布逐渐变大。据1842-1927年观测记录,尼亚加拉瀑布平均每年后退1.02米,照此下去,再过5万年左右,瀑布将完全消失。瀑布溯源侵蚀的过程是指水流经过瀑布时,从瀑布陡坎(陡崖)上缘跌入水潭,冲击水潭谷底并形成回转漩涡,继而不断掏挖陡坎底部,最终致使跌水潭变深,陡坎坍塌。
(1)指出尼亚加拉河河水含沙量极低的主要原因。
(2)分析距今1.2万年前后尼亚加拉河河水流速加快的原因。
(3)为避免尼亚加拉瀑布消失,有人建议要延缓该瀑布的溯源侵蚀,请你帮助提出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2016国际海绵城市建设论坛暨第十四届泉州市科协学术年会于12月25日在泉州举行,本次大会以“让城市不再看海”为主题,海内外3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襄盛举,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下图为某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
回答下面小题。
【1】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对水循环整个环节影响最明显( )
A.下渗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
【2】活水公园对城市环境的有利影响有( )
①缓解热岛效应 ②减轻城市内涝 ③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 ④提供工业用水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3】公园中荷花池在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中最主要的功能是( )
A.美化城市环境B.调节小气候C.增加下渗量D.保护生物多样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