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读2008年我国东部甲、乙两城市人口抽样调查表,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说法与表格数据相符的是
A. 乙地人口死亡率偏低
B. 死亡总人口数是甲小于乙
C. 由于老龄化明显两城市人口数量都在减少
D. 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两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2】右图中能代表甲地人口年龄构成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___、___。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2)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3)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的积极影响是___________。
(4)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示意地球上局部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气压带表示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副极地低气压带 D. 极地高气压带
【2】乙风带表示
A. 东南信风带 B. 极地东风带 C. 中纬西风带 D. 东北信风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的左侧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模式图下方为四地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气压带的名称是;根据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可以判断出图示地区的季节是季。
(2)图中气候类型⑥的成因是;气候类型④地区的植被类型是;气候类型⑤分布的一般规律是;气候类型①地区的自然带是。
(3)若该图表示亚欧大陆,则⑧附近是著名的渔场,形成原因是。除此成因外,世界大渔场的成因还有 ,例如 渔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茶经》中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20世纪50年代,山东沿海地区开展“南茶北引”实验,种茶的地形须选择在背风向阳半山坡,并把好三关:‘即播种质量关、出苗关和越冬关.目前山东海滨地区青岛、日照是山东绿茶最主要生产基地.下图示意我国“四大茶区”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推测四大茶区中,生产年限长的古老茶树最多的茶区是
A. 华南茶区 B. 西南茶区 C. 江南茶区 D. 江北茶区
【2】山东“南茶北引”种茶地的选择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 气候 B. 地形 C. 土壤 D. 水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一个地方饮食的建立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环境。结合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该地区农业生产与饮食习惯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甲区更适合发展水稻种植
B. 乙区域更适合发展苹果等林业生产
C. 该地区人们离不开牛羊奶酪和肉食
D. 该地区饮食为“饭稻羹鱼”“山珍海味”
【2】下列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山西人爱吃醋与该地区水土流失,土壤中钙较少有关
②重庆人喜辣的食俗多与该区域冬季气候较同纬度气温更低、湿度更大有关
③北方喜爱咸是因为冬季寒冷干燥,新鲜蔬菜少,形成了腌制蔬菜的习俗
④南方人喜爱甜食与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有关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题文)人口抚养比是区域内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单位:%)。下图为“甲省及我国人口抚养比统计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小题1)下列关于图中信息的描述合理的是( )
A. 总抚养比与少儿抚养比完全成正相关关系
B. 总抚养比与老人抚养比完全成负相关关系
C. 甲省的少儿抚养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 甲省老人抚养比的变化幅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小题2)我国总抚养比有下降趋势,其形成原因可能是( )
A. 人口出生率下降 B. 年轻劳动力人口数减少
C. 老龄化趋势明显 D. 老年人口数量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
A. 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 B. 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
C. 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D. 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
【2】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A. 人口出生率 B. 人口迁移 C. 人口死亡率 D. 人口密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景泰川位于甘肃省中部,为河西走廊东端门户。昔日景泰川“水在低处流,人在川上愁,风沙不断头,十种九不收”。直到20世纪70年代,建成了被誉为“中华之最”的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通过提水、输水和分水,使景泰川由荒滩、沙丘变成沃野、绿洲,彻底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但是,由于长期不合理的灌溉,20世纪90年代,景泰川灌区大量耕地被迫弃耕。21世纪以来,经过当地政府和群众不懈努力,大部分弃耕地得以复种。下图示意景泰川位置。
(1)分析昔日景泰川“十种九不收”的原因。
(2)说明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带来的生态效益。
(3)分析20世纪90年代景泰川大量耕地被迫弃耕的原因,并说明耕地得以复种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