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工业上常通过高温分解FeSO4的方法制备Fe2O3,为检验FeSO4高温分解的产物,并进行有关探究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高温分解FeSO4,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已知:①SO2熔点为-72℃,沸点为-10℃ ② SO3熔点为-16.8℃,沸点为44.8℃
(1)连接装置,检验气密性良好,放入药品,通入一段时间N2然后加热,通入N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隔绝空气加热至650℃,看到B中有白色沉淀,D试管中有无色液体,硬质玻璃管中的固体变为 _________色,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完毕后,停止加热冷却后,取硬质玻璃管中固体,加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反应后所得溶液滴入D试管中,溶液变为浅绿色,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 探究高温分解 FeSO4生成的气体
(4)用如图所示装置设计实验,验证高温分解FeSO4生成的气态物质
①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用字母表示接口的连接顺序: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剂X的名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充分反应后,利用装置III中圆底烧瓶内混合物测定已分解的FeSO4 的质量,向圆底烧瓶中逐渐滴入氯化钡溶液,直到沉淀完全;然后过滤混合物,在过滤器上将沉淀洗净后,烘干并冷却至室温,称重。若最终得到沉淀的质量为Wg ,则已分解的FeSO4的质量 ________________g。
【答案】(1)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2)红棕 2FeSO4Fe2O3+SO2↑+SO3↑
(3)Fe2O3+6H+=2Fe3++3H2O 2Fe3+ + SO2 + 2H2O = 2Fe2+ + SO42-+4H+
(4)①a-b-f-g-d ②品红溶液 ③304W/233
【解析】(1)通入N2的目的是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2)B中有白色沉淀,可能为硫酸钡或者亚硫酸钡,有两种无色气体生成,则应为为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硫元素化合价降低,则铁元素化合价升高为三氧化二铁,其固体为红棕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SO4Fe2O3+SO2↑+SO3↑;
(3)Fe2O3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O3+6H+=2Fe3++3H2O;将反应后所得溶液滴入D试管中,溶液铁离子被还原为变为浅绿色的亚铁离子,二氧化硫被氧化为硫酸根离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Fe3++SO2+2H2O=2Fe2++SO42-+4H+;
(4)①A装置为FeSO4在高温下分解生成Fe2O3、SO3和SO2的装置,三氧化硫易和水反应生成硫酸,三氧化硫熔点高,故先用冰水混合物使三氧化硫液化,即c和a相连,检验二氧化硫用品红溶液,故D中装有品红溶液,即b和f相连,二氧化硫有毒,会污染空气,故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即g和d相连;
②SO2气体具有漂白性,可使品红溶液褪色,故D装置中装有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的生成;
③第一步:向圆底烧瓶中逐滴加入氯化钡溶液,直至沉淀完全;第二步:过滤混合物,在过滤器上将沉淀洗净后,烘干并冷却至室温,称重.第三步:继续烘干、冷却并称量直至连续两次称量的质量差不超过0.1g为止.若最终得到沉淀的质量为W g,沉淀为硫酸钡,依据硫元素守恒结合化学方程式定量关系可知,
2FeSO4~SO3~BaSO4
2 1
n(FeSO4)
已分解的硫酸亚铁质量为×2×152g/mol=g。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季风水田农业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例甲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乙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的 气候区。
(3)世界上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其中牧牛业占重要地位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分子式为C5H7Cl的有机物,其结构不可能是( )
A.只含有一个双键的直链有机物
B.含有两个双键的直链有机物
C.含一个双键的环状有机物
D.含一个三键的直链有机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对于Na2O、Na2O2的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A.Na2O2、Na2O都是钠的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B.Na2O、Na2O2都是易溶于水(与水反应)的白色固体
C.Na2O2在和CO2的反应中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Na2O2、Na2O均可作供氧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人口抚养比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下图示意我国某省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个年份人口逐岁累计比重。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可推断三个年份中
A.年份人口出生率最低
B.年份人口死亡率最高
C.年份人口增长率最高
D.年份人口抚养比最低
【2】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依次为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碱式碳酸铜可用于有机催化剂、杀虫剂及饲料中铜的添加剂,还可用于烟火和颜料制造。CuSO4溶液与Na2CO3溶液反应能否得到碱式碳酸铜?某班同学进行相关探究。
【沉淀制备】
称取12.5 g胆矾溶于87.4 mL蒸馏水中,滴4滴稀硫酸,充分搅拌后得到CuSO4溶液。向其中加入适量Na2CO3溶液,将所得蓝绿色悬浊液过滤,用蒸馏水洗涤,再用无水乙醇洗涤。
(1)滴加稀硫酸的作用是 。所得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2)用无水乙醇洗涤的目的是 。
【实验探究】
同学们设计了如下装置,用制得的蓝绿色固体进行实验:
(3)D装置加热前,需要首先打开活塞K,用A装置制取适量N2,然后关闭K,点燃D处酒精灯。A中产生N2的作用是 ,C中盛装的试剂应是 。
(4)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5)若蓝绿色固体的组成为xCuCO3·yCu(OH)2,实验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6)同学们查阅文献知:Ksp[CaCO3]=2.8×10-9,Ksp[BaCO3]=5.1×10-9,经讨论认为需要用Ba(OH)2代替Ca(OH)2来定量测定蓝绿色固体的化学式,其原因是 。
a.Ba(OH)2的碱性比Ca(OH)2强
b.Ba(OH)2溶解度大于Ca(OH)2,能充分吸收CO2
c.相同条件下,CaCO3的溶解度明显大于BaCO3
d.吸收等量CO2生成的BaCO3的质量大于CaCO3,测量误差小
待D中反应完全后,打开活塞K,再次滴加NaNO2溶液产生N2,其目的是 。若定量分析所取蓝绿色固体质量为27.1 g,装置F中使用Ba(OH)2溶液,实验结束后,装置E的质量增加2.7 g,F中产生沉淀19.7 g。则该蓝绿色固体的化学式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题。
I.用下图提供的装置与试剂,组装一套CO还原CuO的实验装置,并回答问题。
(1)使用CO气体进行实验时,可将水重新注入装置C中而将CO气体排出,此时水应从接口______(填“e”或“d”)流入,实验时气体则依次通过________→b→c→________(填接口处字母);
(2)实验开始时应该先________,后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II.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曾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以NaCl、NH3 、CO2等为原料先制得NaHCO3,进而生产出纯碱。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 + CO2 + H2O = NH4HCO3 ; NH4HCO3 + NaCl = NaHCO3↓+ NH4Cl ; 2NaHCO3 = Na2CO3 + CO2↑+ H2O
(1)碳酸氢铵与饱和食盐水反应,能析出碳酸氢钠晶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 (填标号)。
A.碳酸氢钠难溶于水
B.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C.碳酸氢钠的溶解度相对较小,所以在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
(2)某探究活动小组根据上述制碱原理,进行碳酸氢钠的制备实验,同学们按各自设计的方案实验。
① 一位同学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含氨的饱和食盐水中制备碳酸氢钠,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图中夹持、固定用的仪器未画出)。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Ⅰ)乙装置中的试剂是___________;
(Ⅱ)丁装置中稀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Ⅲ)实验结束后,分离出NaHCO3 晶体的操作是__________ (填分离操作的名称)。
② 另一位同学用图中戊装置(其它装置未画出)进行实验。
(Ⅰ)实验时,须先从____管通入_______ 气体,再从_____管中通入________气体。
(Ⅱ)有同学建议在戊装置的b管下端连接己装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金属及其合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铁和合金钢中都含碳
B.碳素钢中含碳量越高,其硬度越大韧性越好
C.青铜是我国使用最早的合金
D.目前我国流通的硬币是由合金材料制造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1】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 B. 风力侵蚀 C. 冰川侵蚀 D. 流水沉积
【2】【2】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 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 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
C. 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D. 岩浆侵入—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