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问题。
(1)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角度看,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属于( )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
(2)产生从塞北到江南景观差异的基础主要是( )
A.水分
B.地形
C.土壤
D.热量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A. 四川盆地 B. 黄土高原 C. 珠江三角洲 D. 长江三角洲
【2】建造图中民居的主要气候原因是
A. 风沙大、光照弱 B.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C. 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D. 土壤垂直节理发育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 二人转 B. 黄梅戏 C. 越剧 D. 梆子、秦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下图为复合型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D代表的工业,以下正确的一组是
A.A-纺织工业 B-印染工业 B.A-印染工业 C-食品加工
C.C-饲料加工 D-食品加工 D.B-纺织工业 C-饲料加工
【2】关于图示循环经济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所有的废弃物都进入了新的生产环节 ②生物质发电可满足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③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保护土地资源 ④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耕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 的紧张程度。下图示意我国某地不同海拔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1】2000年以后,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A. 1300米以下地带 B. 1300~1900米地带
C. 2500米以上地带 D. 1900~2500米地带
【2】【2】2000年~2008年,该地区1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A. 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 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C. 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 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与我国南方景观不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少
B.化学风化为主,物理风化较弱
C.植被茂密高大
D.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5年前开始,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
A. 食品工业 B. 高耗能工业 C. 农产品加工工业 D. 高技术工业
【2】近年来,在“黑三角”教训之后,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②该模式体现了清洁生产过程;
③该模式延长了产业链,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④该模式体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过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目前解决华北平原春旱农业用水紧张,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A. 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提高农田灌溉水质
B. 利用海水淡化技术,解决农田灌溉问题
C. 完善南水北调工程,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D. 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渭河发源于甘肃省鸟鼠山,自西向东流经甘肃、陕西两省,于陕西潼关入黄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西部流经黄土丘陵区沟壑区,东部流经关中平原,南岸支流来自秦岭山地,北岸支流来自黄土区。读1960~1990年渭河下游河槽内泥沙累积冲刷和淤积量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1】渭河干流含沙量最大的月份集中在( )
A. l月~3月 B. 4月~6月 C. 7月~9月 D. 10月~12月
【2】-年中渭河下游河槽泥沙冲淤的速度( )
A. 全年变化不大 B. 全年都快 C. 汛期变快 D. 非汛期变快
【3】导致泥沙在渭河加速淤积的人类活动是( )
A. 上游植树造林 B. 上游水土保持 C. 下游修建水库 D. 下游疏通河道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