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读珠江流域图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红水河,为西江上游的别称,流域内山岭连绵,地表崎岖,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它的梯级开发已被我国政府列为国家重点开发项目.
(1)分析红水河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
(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红水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水电除外).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1)两省城市化发展的差异可以用城市化速度和城市化水平来反应,1990年至2010年,两省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的是 , 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是 , 经济水平较低的是 , 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是 .
(2)据统计,近年来两省间存在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净迁入的省区是 , 净迁出的省区是 . 列举两省间人口迁移的特点 .
(3)分析上述两省之间的人口迁移对贵州省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南半球某区域图,回答下列各题。
【1】能正确表示上图中框内河谷东西向剖面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乙河流域内( )
A. 河流有凌汛现象发生 B. 未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C. Q湖最大湖面b出现在七月 D. Q湖湖底南侧坡度大于北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欧洲西部农业产值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题.
(1)影响其产值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A.科技
B.地形
C.气候
D.市场
(2)X地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商品谷物农业
B.乳畜业
C.混合农业
D.种植园农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一定区域内,某地理事物的重心是指其发展空间中的某一点,它可以反映该地理事物各个方向的发展相对于该点所处于的平衡状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能源生产、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在经度上的变化
我国能源生产、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在纬度上的变化
【1】【1】仅从运输量考虑,由于能源生产、消费和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带来的压力最大的是()
A. 北煤南运 B. 西电东送 C. 西气东输 D. 南水北调
【2】【2】近30年来,我国能源生产、消费总量和GDP重心的移动方向大致是()
A. 向东北 B. 向西南 C. 向东南 D. 向西北
【3】【3】以上变化说明,近30年来和我国经济发展关联度最大的产业部门是()
A. 农牧业 B. 重化工业 C. 轻纺工业 D. 高技术产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木桶效应”示意图,完成下题
(1)如图为“木桶效应”图,如果组成木桶的各块桶板分别代表影响环境人口容量不同的资源种类,则木桶的“短板”决定( )
A.环境人口容量的多少
B.环境合理人口容量的多少
C.环境最适宜人口容量的多少
D.环境合理承载力的大小
(2)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有( )
A.科学技术水平提高
B.环境质量相对稳定
C.资源过度使用、利用效率低下
D.社会经济水平逐步提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某省区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处,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属于山地型高原地貌;各地气候差别大,生态环境复杂多样。不同的气候、地形条件杂糅在一起,注定了其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的多元性”,文中描述的省区可能是
A. 甲省 B. 乙省 C. 丙省 D. 丁省
【2】上文描述的省区,其地理环境交错复杂,表现在
①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 ②平原地区向山地过渡 ③农耕区向牧区过渡
④湿润区、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干旱区过渡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图中甲、乙、丙、丁所在省区菜系与地域文艺风格各有特色,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甲省种植业发达,菜系以清淡酸甜为主要特点
B. 乙省菜系源地文艺特色是长调牧歌
C. 丙省菜系原料以生猛海鲜为主,麻辣著称
D. 丁省菜系源地的文艺风格显现温婉清丽的特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西电东送”示意图,根据此图和掌握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西电东送”可以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主要是因为
A. “西电东送”使电价升高,东部用电量减少
B. “西电东送”使电价降低,使用环保电器者增多
C. “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煤炭输人量减少
D. “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工业成本降低,有能力改善环保条件
【2】“西电东送”是西部地区的水电和坑口火电输往东部,图中坑口电站分布较多的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④⑤ D. ①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